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特稿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千阳之行
村庄
陈仓风情
盈盈杏河水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陈仓风情
◎王文丽
对于虢镇这块地域最初的认知,是在我的童年时期。
那时,每年临近农历四月初八,总会有做小本生意的乡邻,早早拉上储备的货品,一路风尘去赶物资交流大会。于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有个叫虢镇的地方,并且幼稚地认为它的地理位置,一定是在中国的最西边,且位于边境线上。许多年以后,当我与此地结缘,想起曾经幼稚的理解,竟然忍不住笑了。
记忆里四月八会是热闹的。会期临近时,远县近郊的曲子、茶会、皮影戏班、自乐班和赶会的人群聚集而来,在商贾门店口搭起五颜六色的帐篷,拉动弦索,用西府人特有的嗓音吼起来,通宵达旦;琳琅满目的地方美食在街道两旁依次排开,尤其是飘着油香的麻花和酥软香甜的糖糕会不断冲击你的味蕾;那雪白的棉花糖会被几个小孩子左一口右一口瞬间围攻掉;色彩缤纷的布匹摊位前,年轻貌美的女子为自己精挑细选着嫁妆,欢喜的目光会被一幅鸳鸯图被面吸引,想必,这一定是最中意的了;耕作使用的各种农具前,细心的农人会拿起一把锄头,试试,再比画一番。也会握住一把镰刀,看看弯度,手指搭在镰刃上,眯着眼看看锋利度;会场的偏僻处,等待新主人的牛羊猪崽,期待的眼神四处张望……如今的虢镇四月八会,已经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里,延续着。
春风和煦的三月,陈仓塬上一望无际的麦田里,蛰居一冬的麦苗在微风中清醒,青青的苗儿舒展开身姿,随风起舞。农田里已有勤劳的庄稼人在弯腰收拾地里的杂草,初春的风儿一阵阵拂过脸庞,路边的迎春花在风中含笑,春天已经扑面而来。宽阔的柏油路一直向北延伸,乡道两旁的柳树,已在春风中吐露新芽,许多不知名的花儿也已陆续绽放出靓丽的花蕾,水泥铺就的乡村小道宽阔整洁,整齐的红砖瓦房,都在展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面貌,车辆行驶的路途,形似小别墅的农居,格外醒目。
二十多年前的乡村是贫瘠又朴素的,泥泞的乡间小道,土坯的房舍,村庄上空炊烟袅袅,路边树桩上总能看到拴着的牛羊,时不时发出“哞——”“咩——”的声音。夕阳西下,也能遇到下地归来扛着镢头和锄头的农人。走进村庄,村口那棵槐树下坐着拉家常的老人,历经岁月磨砺的脸上,写满慈祥与沧桑,嬉戏的顽童,远远跑过来,用天真的目光,打量一番陌生的我,然后再欢呼一声张开双臂跑掉。
秋收过后,几场风儿吹过,院子里的柿子树便落光了叶子,这时,公公和婆婆便找出一根长长的竹竿,在顶端绑上一个简制的铁丝钩,举起来,对准柿子树的枝丫处,转动几下,挂满柿子的枝干就落了地,婆婆将硬生生的柿子一一码放在预先备好的木盘里。等我们再次回去时,挑出一些软透的、无任何疤痕的柿子递给我,再看我小心翼翼品尝着、夸赞着,她总会心满意足地笑起来,那笑容在秋风里是温暖的。
到了冬季,风雪弥漫的乡村是安静的、洁白的。整个田野酣睡在白雪覆盖之下,仿若一幅隽永的乡村水墨画。牛羊进了圈,隔着墙,仍能听到“哞——”“咩——”声。这个时节,是勤劳的庄稼人一年中最清闲的时候,他们会在饭后串个门,围坐在邻家的炕头扯着嗓子闲侃,看心灵手巧的妇人们手持剪刀,为即将到来的新春剪上一个大大的“福”字,在说说笑笑中,再为各自家中的木格窗户上剪出一幅幅灵动的大红窗花。
如今的乡村,已不是我初识时的模样。从前广阔的田野上,农业现代化产业园随处可见,毗邻的高速路上车辆疾驰而过,乡道两旁又开出了新的花蕾,家家户户门前一方小小的菜畦里,种植着时令蔬菜。回到久别的老屋,寂静的院子已没有了公公婆婆的身影。三年前,当婆婆追随公公去了另一个世界,我们回到乡村的次数愈加少了,但生命中的这份亲情,却早已根植在这里,温暖着岁月。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