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再回故园
◎严永平
  爷爷走了,横亘在儿女子孙们前面的一面墙永远地倒了。
  爷爷离开后的第三个周末,我一如既往带着妻儿回老家看望。虽然,儿时的记忆被村庄的新颖变化一次次刷新和删减,但一走进爷爷的院落,便一切又回到了当初的模样。
  自我记事以来,爷爷算是村里有文化的致富能人。爷爷凭借对电学知识的擅长成为镇里驻村的电工,贫瘠落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电的稀缺和应用,使得爷爷成了那时方圆几里的大忙人。记得我上学时,爷爷还经常提起当初和村里的乡亲们拉电立杆的往事,每谈及此,他总是乐此不疲,神采飞扬,那些勤劳质朴的奋斗身影就会不止一次地在我脑海里呈现。至今走在村子的麦田里,还留存着爷爷当时安装的水泥柱式的电线杆,不过现在不再发挥作用,只是静静地伫立在那里。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家里人口多,基本的吃饭问题使得爷爷不得不努力奔波。借助掌握电学知识的优势,爷爷开办了紧俏的榨油坊,随后又引入了粉草机(用于给农村圈养的牲畜制作饲料的机器)。听家里人说,那时他们一年四季总是起得很早,有时还没等到起床就有人家将需要压榨的菜籽、粉碎的草料推到了作坊前,静等开门营业。爷爷带领着他的儿女们,从启动轰隆隆的机器开始了一天忙碌的生活。天长日久,这些营生使家里的光景和基本生活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
  去年,初为人父的我沉浸式顿悟了孩子之于我的永恒意义,我之于父辈们的支撑和想念。四世同堂给爷爷带来了儿孙绕膝的欢愉和对人生的满足,可爷爷却常提出自己不在后的一些事情,甚至年前上坟的路上都特地指给我以后安埋他的坟地,我嬉皮笑脸地迎合着爷爷的一本正经。偶尔,我会将这些事讲给父母和妻子,父母关于这件事是少语的,妻子常会提醒我工作再忙也要多回老家转转。去年年末孩子周岁,于我而言,年关将近,气温骤变,就不去接爷爷了,过一两天就可以回家过年了,来回折腾,老人受罪。可妻子却坚决要接爷爷来。在她的坚持下,我安顿好相关事宜,兄长特地从西安回到老家接来爷爷,促成了一场四世同堂的珍贵团聚。妻子说道:“娃的周岁,爷肯定比你高兴。”现在想来,我已泣不成声。
  如今带着妻儿站在宽阔的院落,高大的核桃树枝繁叶茂,两棵柿子树枝干苍劲有力,一切和小时候一样,只是少了一种声音,我不能呼喊,也不能回应。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