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特 稿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本市新闻
标题导航
|
那一年,你离开我
我们村上的好媳妇
我的父亲
母亲的文化观
再回故园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母亲的文化观
◎吕万才
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没有文化,但却非常喜爱文化,母亲逝世后,在我写的悼词中,特地颂扬了她酷爱文化、支持子女学习的可贵精神。
1954年春天,父亲突发脑溢血离世,我家如同遭了大难。全家13口人,上有80多岁的爷爷、奶奶,下有几个年幼的弟妹,家里的大小事情和十几口人的衣食住行,全都压在了母亲身上。爷爷把几个亲戚聚在一起商量,要我停学养家。那一年,我正在上初中。母亲一听坚决不同意,她哭着说:“眼下确实很困难,而娃都上初二了,一定要让他把初中念完,家里的事我撑着!”1955年夏天我初中毕业,考上了凤翔师范,母亲搂着我激动地哭了。我知道,如果没有母亲的毅然决断,我肯定辍学了。
母亲对于堂兄的上学,也非常支持。堂兄幼年时就失去了父母,由我的父母亲抚养。
母亲待堂兄如同自己亲生的儿子。她常说:“他吃了我手中的饭,我一定要把他抓养成人。”堂兄上完小学,麟游县没有中学,母亲就送他去了彬县。堂兄后来能走上工作岗位,和母亲支持他读书不无关系。
父亲去世不久爷爷又去世了。那年夏天我上初三了,几个弟妹上小学,纷纷伸手向母亲要钱。母亲含泪说道:“不要怕,应该上学的,再难也要去!”她含泪把一辆牛拉车卖掉了。就这样,我们兄弟姐妹6人都由母亲经管着上了学。
1964年夏天,二妹初中毕业考上了宝鸡卫校,全家人都很高兴。可有人就劝母亲:“女孩子终究是人家的,你家里这么困难,让别再上学了!”母亲对劝她的人说:“正因为是女孩子,我才非供她上学不可!”
三弟上学很晚,因“超龄”上完小学就退学了。对三弟的失学,母亲一直很伤心。1965年冬,三弟应征入伍。临走时,母亲拉着三弟,哽咽着叮嘱:“在家误了你上学,现在送你到解放军大学校里去,你要补上没有上完小学的课。”四弟最小,上学条件也是最好的,参加工作后母亲鼓励他继续上“电大”,四弟成为我们兄妹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
我同妻子订婚时,妻子并不识字。母亲执意劝解我:“你要动员她去上学。”现在妻子能够读书看报、书写家信,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常常对母亲为我们兄弟姐妹付出的牺牲而内疚和不安,但同时又为有这样一位宁肯受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供子女学习文化的母亲而感到骄傲。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