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文化周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广而告之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文化铸魂激发西凤新动能
做大工业遗产品牌
传承文化为品牌赋能
历史中的秦酒与秦文化
古代工艺见证文化传承
让文化价值赋能西凤工业遗产群
用好双遗实现五变
西凤考古要有新突破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西凤考古要有新突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亚岐
过去40年,我一直在雍城遗址考古,见证了西凤酒的发展壮大。
对于西凤酒,我有三点感受。上世纪80年代,虽然西凤酒厂规模很小,但是声名远扬。那时候,每次来凤翔参加考古工作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必定要到西凤酒厂参观古老酿酒技艺,然后把西凤酒带往世界各地。前些年,西凤酒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省工信厅和文物部门非常支持,大家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准备好了各种申报资料。第三点感受就是4月19日,参观西凤酒的新厂区,看到老厂区和新厂区交相辉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变成了酒城。未来,文化赋能西凤腾飞,我满怀信心。
希望今后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在与西凤酒产业契合上有所突破。比如在对古典文献的梳理研究和考古工作中,找到更多白酒的原料成分和酿造过程。制作西凤酒海的荆条,来自秦岭深山,在对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中,我们发现有荆条的痕迹,可以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研究荆条。凤翔区地名中带“坞”的地方,一般都是水深土厚,这和西凤酒的酿造环境相符合。除了做酒之外,还可以做文创,让西凤酒的各种元素深入人心。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