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公益广告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父亲的最后一个植树节
执着的虎耳草
草一样凌乱的思绪(组诗)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父亲的最后一个植树节
◎宋一川
也许是受父亲职业的影响,我一向有栽树的偏好,偶尔也付诸实施。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到春天就有模有样地学着大人插枝育苗,虽然插的是极易成活的杨树枝,但似乎从来没有长大成材的。前些年,有同事开玩笑说,你一年坐那么多次飞机,每坐一次排放的二氧化碳需要一棵树来中和,你得多栽树啊,我说这好办,栽呗。第二年植树节前,我从临潼弄回去了100多棵石榴树苗,父亲负责把树苗分发给乡亲们,并指导大家栽种修剪嫁接,乡亲们从此吃上了自家产的石榴。第三年春节刚过,我就琢磨着当年栽什么树,想起去杭州出差时看到的桂花树很好,本想作为栽植的目标,但在联系采购的过程中,有朋友告诉我,北方地区不一定能够栽活,主要是过冬有困难,于是只好作罢。想来想去,最终也没有想到合适的树种,就这样错过了当年的植树节。
后来想,单靠自己的力量种树,最多中和一下坐飞机的排放,让自己心安理得一些而已,要真正为建设山川秀美的西北和美丽中国作点贡献,必须另想办法。有一年去甘肃、新疆调研,到了河西走廊,即被当年左宗棠“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连绵不断、郁郁葱葱的柳树林所震撼,也被成片成片的上海知青林所感动和启发,意识到大规模的栽树育林必须依靠组织的力量。于是想到了大学生,心想大学生上学期间如果能去西北荒漠栽一次树,逐个年级一年一年栽下去,不仅能够再造一个又一个新知青林,对于学生本人也是极好的国情教育和人生体验,于是开始游说教育部门的朋友,但面对钱从哪里来、怎么组织、谁来养护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还是无力给出答案,最后只得不了了之。
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个人栽树的老路子。因为发现了北京北海公园的西府海棠就是源自家乡西府的海棠,于是决定栽海棠。西府海棠虽然出自西府,但在华北一带大行其道,栽种之广泛、地位之高上,影响力远非西府陕西所能比。每到春天,北京的大街小巷简直可以说是西府海棠的世界,随处可见亭亭玉立的西府海棠迎风开放,艳压群芳。去年植树节前,买了几十棵海棠苗子寄回去,让老家的亲友们试栽。父亲说西府海棠和华山松一样,是仅有的以陕西地名命名的名树种,把北京的西府海棠引种回西府凤翔难能可贵、很有意义,但北京的西府海棠在北京培育已久,与凤翔本地西府海棠已有差异,阔别故乡几百年的北京西府海棠能否适应凤翔水土还有待观察,栽种西府海棠需要格外注意,精心栽培。
我请了北京的西府海棠专家视频指导家乡人栽种,但因为语言沟通等原因,还是需要在地指导,这个任务自然而然又落到了父亲头上,没想到这竟成为老父亲最后一次栽树。躺在病床上的父亲,拖着虚弱的身体,一次次通话商量,更是用手机视频和北京的专家先后指导家里人栽种修剪,在病床上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植树节。谁知来自北京的西府海棠“游子”刚刚回栽到故乡西府大地上一周时间,父亲就撒手人寰了。这个植树节竟然成了父亲的最后一个植树节!
那是去年“两会”结束后的第二个周末,我正在单位加班,接到妹妹的电话说父亲突然不在了,简直是晴天霹雳,难以置信!本来打算“两会”一结束就回家看父亲,只因此时家乡疫情突起难以成行,短短一周多时间父亲就这么离我们而去了,连最后一面都没能见上,落下最终的痛憾!
回家的路上心情无比悲痛,久久难以平复,脑海中闪现的都是父亲的信息,杂乱无章又反复不断。父亲虽然生在旧社会,但长在红旗下,小小年纪就参加工作,立志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一生历经省市县乡四级党政部门,大部分时间奋战在最艰苦的基层一线。正如国务院参事忽培元先生悼念父亲的挽联所言“学林造林护林”,与农林业结下了终生缘分,以实际行动践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父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父亲早先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奔赴甘肃工作学习。父亲刚毕业就在甘肃省林业调查勘探部门工作,背着沉重的测量仪器跋山涉水,西出河西走廊,勘探祁连山麓森林植被;东进六盘山区,调查陇东老区防护林建设。调入甘肃省林业局工作后,父亲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运动,北上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交界,深入民勤农村参加“四清”运动;南下黄河九曲第一曲,在水草丰美的甘南牧区——玛曲藏区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父亲调回家乡工作,把学习工作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用在家乡的园林事业上,为家乡建设奉献自己的绵薄力量。担任林场领导期间,父亲不仅到最艰苦的工区蹲点,带领同志们改变落后面貌,还积极探索引进新的绿化树种,使华北落叶松第一次在凤翔北部山区落户成长。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这种探索显然是十分超前、十分难得的。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父亲这代人正值当年,终于可以一心一意投身专业、施展才华,以一技之长报效国家。国家设立第一个植树节、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时,父亲重返林业站工作,像林业战线千千万万的干部职工一样,感觉林业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党和政府空前重视植树造林让父亲深受鼓舞,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骑车深入田间地头,引导群众植树造林,开拓致富门路。每到植树节,父亲不仅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还不时在老家后院栽种树木。
正如大部分同龄人一样,父亲是典型的干一行爱一行的人。上世纪90年代以后,父亲从林口转向农口,负责多种经营工作,重点推广辣椒和苹果种植,组织引导乡亲们进行大规模的苹果种植。开始我并不知道家乡产优质苹果,有一年“十一”放假,扛了一箱苹果回家,本来以为给父母带回了上好的水果,谁知与家里的当地苹果一比又小又没光彩,方知父亲那些年的工作就是推动家乡苹果产业发展,创建省优品牌。最近看到一篇权威文章,得知家乡苹果不仅是省优,也是仅次于陕西洛川、甘肃静宁的第二阶位的全国优质苹果。
父亲就是这样,根据形势需要和组织安排,一步一步从植树造林的专业人员,变成了鼓励引导群众植树造林、发展多种经营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因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作出突出成绩,父亲1991年获得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荣誉证书;1995年被评为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重大贡献者,获得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受到省政府表彰奖励;1998年被评为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个人,获得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表彰奖励。在接踵而至的荣誉中,父亲于90年代末光荣退休。
由于工作原因,父亲早年练就了一副刚强身板。过去我对父亲的身体状况极为乐观,没有想到父亲八十多岁时,不幸突然遭受病痛折磨,最终与深爱的世界和家人永别了。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植树节又近在眼前,父亲一周年在即,前思后想觉得追思父亲最好的方式还是栽树,决定为家乡、为父亲工作过的林场、为母校西北大学,捐赠北京西府海棠苗子,既是为家乡绿化美化尽一分力量、对敬爱的何练成教授表达哀思和纪念,也是对父亲的纪念缅怀和对父亲在天之灵的深切告慰!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