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对标时代使命 献出锦囊妙计
——政协宝鸡市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案亮点扫描
  本报记者组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在政协宝鸡市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期间,委员们聚焦高质量发展,心系民生福祉,围绕我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撰写了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提案,为谱写宝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出了许多锦囊妙计。
  做强工业献良策
  宝鸡是一座由工业而起、因工业而兴的城市,工业始终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志和最靓丽的名片。聚焦工业高质量发展,多位委员提交提案,建真言献良策。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委员杨军锋建议,利用宝鸡市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资源禀赋,由政府指导、企业主导,加大产业链上下游、纵横向有机融合,拓宽发展空间,实现双链互动,打造工业现代化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钛及钛合金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等产业的优势,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集中攻关,构建区域性产业链发展“生态圈”;要进一步加大财政、高端人才引进等产业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双链互促”,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振兴实体经济、夯实工业化基础的重要举措。委员郭红全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市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鼓励企业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已入库的企业,在高端人才、科研院所和资本融资等方面优化对接服务,帮助企业提档升级。借力相关创新中心平台,给我市企业技术赋能,培育更多有潜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乡村振兴支实招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市民建部分委员建议,加快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力度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发展,促使产业分工更优化、业态更多元,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效益。要增强金融、保险、工商资本服务乡村产业的能力,确保乡村产业保持高效、稳定增长。要建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加强技能培训、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全面提升培训质量,提高从业者素质,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冯志兴委员建议,要把农村电商纳入乡村振兴的总体战略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全县镇村三级电商网络,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强电商产业园建设,发挥县域电商企业主体作用,建设县镇级运营中心,带动产业园区、智慧超市、村级服务网点建设,服务乡村振兴。同时要整合县域同质农产品资源,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下转第五版)(上接第二版)
  民生福祉建真言
  委员们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一些无主管单位、无物业管理、无业主委员会的“三无”小区,影响了群众的幸福感。严晓霞委员走访我市多个“三无”小区,了解群众所盼所想,提交了加强城市“三无”小区管理的提案。她建议,综合考虑、统筹推进“三无”小区管理,从重点完善设施向系统综合整治转变。在经费投入上,建立政府、社区、个人共同分担机制,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在管理方面,可采取两种模式,一是社区监管下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在探索推进市场化运作的同时,成立机构,明确专人,加强管理;二是居民自治模式,由居民自愿推选代表进行自我管理,选择符合条件的部分小区推行,让居民有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教育改革发展新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被更多人重视。马盈委员建议,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定期对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使学生和家长重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和各种文体赛事,建设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