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我的二嫂
◎吕元亨
  我二嫂李录会,与我同岁,如果活到现在就是84岁了。她活了73岁,于2011年去世。她虽然去世了,但她留在世上的典型事迹,至今还在村中流传着。
  二嫂是个吃苦耐劳的人,村中不论谁家有红白喜事,她都乐意去帮忙,从早到晚是个“闲不住的人”。有关我二哥二嫂结婚的事,中间还有一段笑料。1955年,我在岐阳区当通讯员,一天,二哥二嫂来领结婚证。二哥吕士功有口吃的毛病,急紧处越急越说不出一句话,区秘书问他愿意不愿意结婚,他半天答不上来,只好回村上去了。家里人急了,帮助他训练了几天,他才练熟了“愿意”二字,最后终于顺利地领回了结婚证。二嫂那时才十八岁,她没有多嫌二哥,因为她明白二哥虽然口吃,但是个勤苦能干的小伙子,此后他俩就过起了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
  上世纪60年代,村村户户都缺粮,村上的队长就设法在麟游县开辟了一处山庄,每年产几十石玉米,以缓解村上吃粮困难。有一年秋天,村上三十多人上山去背各户分的玉米,走了四五十里山路,背粮的人个个都饿得饥肠辘辘,在山上帮厨做饭的二嫂见此情景,赶紧做了一大锅搅团,但山里人少,只有七八个碗,饭熟了怎么吃呢,这难坏了二嫂,缺碗成了吃饭的大事。无奈,二嫂急中生智,她便把房檐挂的一排瓜葫芦摘下来,一刀劈成两半,掏尽瓜籽,便成了饭碗,解决了吃饭困难。但还有一人无碗可端,二嫂就把蒜窝洗净做饭碗,让那人也吃饱了肚子。一路上背粮的人无不赞扬李录会,说:“不是她帮忙,我们今天就无力把玉米背回来……”有人还笑着编了几句顺口溜:“贤惠媳妇李录会,打了一锅搅团汁。我们跨过箭括岭,好往家里背粮米,她的好处比山高,我们一生忘不了。”
  几年后,形势好转了,山庄撤了,二嫂便回到了我们衙里村。她想让从高中毕业的儿子吕建玉去上大学,但他未能考取,而二嫂供儿上大学的心不死,她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内外科中医。为了凑足学费,二嫂就同丈夫一起,一边养牛一边做醋,还挤出时间,给村水管会做饭,月工资60元,就这样受尽艰难,终于使儿子自费拿到了西安医科大学的毕业证。但去哪里工作啊?四处寻找无门,于是便在家中开起了诊疗所。儿子也不辜负她的希望,饱读了许多医学经典著作,渐渐成了一个开单显效的乡间郎中。凡来家中看病的人,二嫂都热情接待,嘘寒问暖,有时给病人管饭,铺床添被,无所不包。她的儿子出息很大,前些年在县城开了一处诊疗所,每天看病的人都济济一堂,络绎不绝,受到患者好评。他也很讲医德,时常给贫困患者减免药费。
  儿子发达了,成了名医,但苦难的二嫂只看到儿子初期的艰难,而未看到儿子如今的辉煌,可怜的她过早患病去世了,给人们留下的是无尽的怀念与遗憾。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