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文学周刊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特 稿
第08版:本市新闻
标题导航
|
读精神的力量
塑造宝鸡的秦岭印象
勇攀知识的高峰
将榜样精神传递下去
让工匠精神融入每一项工作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企业干部宋卫民读《锦绣》:
让工匠精神融入每一项工作
本报记者王卉
“小说中技艺精湛的老工人张大河,是我父亲那一辈共和国建设者们的典型代表,他们践行的工匠精神,也被今天的我们所继承。”读过小说《锦绣》的宋卫民如此感慨地说。
工业题材长篇小说《锦绣》讲述的是东北一家老化工厂的工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为我国化工事业发展无私贡献的动人故事。书中两代产业工人的奋斗精神,打动了已有40年工龄的宋卫民。宋卫民从小在工厂的筒子楼里长大,在厂里的子弟学校读小学中学,从技校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工厂当了工人。他如同书中张大河的儿子们一样,成为“工二代”。一路走来,如今的宋卫民已是宝钛特种金属有限公司的一名管理干部,在他的心底有着深深的国企情结,他热爱自己的单位,热爱每一项工作,也同作者一样为国企的发展而思考规划。
自《锦绣》出版,宋卫民频频在各主流媒体看到关于它的推介文章,爱读书的他自然没错过这部向国企致敬之作。书中细腻的叙述、饱满的细节,还有生产和技术领域专业的描写,让宋卫民倍感亲切。无论是夜校学习、星期天义务劳动,还是生产金属锰、钛白粉等化工原料,每一处描写都那么熟悉,他读张大河从少年时跟师傅学技术,苦练技艺,最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读张怀双一心钻研技术,成为新一代工人专家的代表;他读张怀勇、牛洪波等共产党员,在新时代的追梦路上勇于探索、攻坚克难,而此时,宋卫民的脑海中也浮现出自己曾经的所见所闻,他感觉书中的原型分明就在身边。
宋卫民每读一遍《锦绣》,都会眼前一亮,他看到了“父一代、子一代”的薪火相传,看到了发自内心的热爱锻造出闪光的工匠精神。在单位的“知行”读书会上,宋卫民将这本书推荐给了读书会的年轻人,希望他们也能从中受到启发。他说:“咱宝鸡的工业氛围非常浓厚,尤其是近些年,有特色优势的国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不断做强做大,为全市经济发展贡献着力量,咱们作为其中一员,在自豪与光荣中也有着沉甸甸的责任。”他鼓励年轻人向书中的先进们学习,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融入到每一项工作,绽放在每一个岗位。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