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文学周刊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特 稿
第08版:本市新闻
标题导航
|
读精神的力量
塑造宝鸡的秦岭印象
勇攀知识的高峰
将榜样精神传递下去
让工匠精神融入每一项工作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副研究员王宏波读《大秦岭之宝鸡域要》:
塑造宝鸡的秦岭印象
本报记者段序培
“这本书历时四年,吸收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完整呈现了大秦岭丰富的自然资源,挖掘了大秦岭令人着迷的文化魅力,塑造了可信、可爱、可敬的秦岭宝鸡段的整体形象,让人爱不释手。”手捧由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常崇信主编的皇皇53万字的《大秦岭之宝鸡域要》一书,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宏波由衷地说。
王宏波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宝鸡古代的历史文化。秦岭作为宝鸡的突出自然环境特征,他格外关注。这本书出版后,他第一时间细细品读,待合上书页,他品出了十二个字——信而有征、述作相映、命运与共。这本书对秦岭、陈仓山的撷取记述,代表了编者实事求是,为读者负责的严谨学风。书中还涉及不同学术观点,列举并存,在信息多源、芜菁难辨的背景之下,作者采撷信而有征的知识观点,补苴罅漏,多有创见,展现了大秦岭丰富的自然资源,并呈现出新的视界、剪裁、构想。态度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观点,使读者在敬畏秦岭、了解秦岭、保护秦岭之时,在践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时,平添了一份文化上的传承和实践上的自觉。
王宏波表示,全书从整体上塑造了宝鸡的文化秦岭形象,达成了为“案头的大自然”的编写初衷,塑造了宝鸡“印象”。相信更多的读者在也会在阅读中了解到秦岭宝鸡段的历史文化,理解先民们生存繁衍和创造奋斗,体会到对秦岭的知之深、爱之切、乐其久、共其荣。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