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阿拉 从上海来
毛丽娜
    忻元亨、方茹刚、李茂菊在秦机家属院内合影

  “侬好,碰到侬蛮开心,侪好伐?”“我老好个,侬呢?”“我也老好个!”这是7月20日在市区姜谭路秦机家属院内,76岁的李茂菊遇见80岁的方茹刚用上海话打招呼的一幕。李茂菊见一旁的笔者一句都没听懂,用普通话解释道,他俩刚才说的是:你好!遇见你真高兴,你好吗?他回答,我很好!你呢?我说,我也很好!李茂菊说:“我们小区住着100多个上海人,大家经常用上海话交流。”
  1965年,23岁的方茹刚、19岁的李茂菊和29岁的忻元亨积极响应祖国号召,从“黄浦江”来到“渭河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支援大西北工业建设和“三线”建设等政策方针的引导下,上海机床厂抽调部分人员及设备内迁宝鸡,许多上海青年来到秦川机床厂,忻元亨、方茹刚、李茂菊就是同一时间到秦川机床厂的。李茂菊出生在上海虹口区,从上海机床厂来宝鸡的那一年他19岁,刚刚收到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李茂菊的父母是上海机床厂的职工,父母响应祖国号召决定到宝鸡去,征求李茂菊意见。“你愿意去大西北吗?”“我愿意去!”李茂菊凭借满腔的报国热情,坚定地跟随父母来到了宝鸡。刚到宝鸡时,李茂菊从繁华热闹的大都市来到当时偏僻的西北小城,感受着飕飕的寒风,觉得口干舌燥。那个年代,宝鸡的男女大都穿着黑色或蓝色的衣服,脚上穿的都是布鞋。而从上海来的小伙子们则穿着白色衬衫,脚上穿的是皮鞋,女工穿裙子、凉鞋,脖子上戴着当时非常流行的假领子。李茂菊一行上海人的穿着着实在当地引起了一番轰动。
  “支援大西北”“祖国需要我”,1965年,23岁的小伙子方茹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宝鸡。方茹刚回忆,他刚来宝鸡时,适应不了宝鸡的饮食习惯,宝鸡人很少吃米饭,以面食为主,经常吃粗粮,他着实饿了一段时间才慢慢适应了。由于当时上海职工及家属穿着风格比较新潮时尚,还闹过一次笑话。一天,方茹刚受父亲委托去宝鸡县(今陈仓区)看望父亲朋友一家,结果热心的邻居喊:“快开门,你家海外来亲戚啦!”当时,对于他们的穿着风格,当地人经常会说这是从外国来的人吧。
  今年86岁的上海人忻元亨于1965年从上海机床厂来到秦川机床厂,次年,妻子也从上海来到宝鸡工作。忻元亨回忆,以前每次回上海,不仅要帮工友们带大米,还要在仅有的几天探亲假里,跑遍很多地方,购买回大家所要的东西。由于捎带的东西太多,每次回宝鸡,他都要在火车上抢行李架,最多的一次忻元亨从上海往宝鸡捎了1000斤大米。如今,在宝鸡生活了大半辈子,老伴也安葬在了这里,现在两个儿子都要接忻元亨回上海居住,但忻元亨还是舍不得这片曾经挥洒过汗水的城市。
  “我在宝鸡工作生活50多年,在这里娶妻生子,在这里打拼奋斗,这里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有时回上海几天不吃面,心里就想得慌。”方茹刚笑着说。这些远道而来的建设者有着艰苦创业的满腔热情,更有着过硬扎实的各项技术。忻元亨、方茹刚、李茂菊、李逢凤……100多位黄浦江畔的儿女,用青春和智慧助推着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的发展,用实际行动支援西北工业建设,也为宝鸡这座城市带来了动人的故事。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