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闲话老行当
  民间有“三百六十行”之说,用来形容行业之多。笼统而言则为“士农工商”,其中以工商包括最广。大小买卖、各行各业的个体劳动者,以及星相卜卦、江湖艺人等究竟有多少行,无确切统计。“老行当”是由于此行业的技艺及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且由于货真价实而享有盛名,其“绝技”“绝活”“绝品”经久不衰、世代传承,人们便在此行当前加了个“老”字,故称“老行当”。
  “老行当”的关键在于手艺。民间将拥有和运用一定的技术知识,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个体生产者称呼为“匠人”或“手艺人”,并且用“巧儿匠”“把式”等语来赞誉工匠之绝巧的技艺。西府人在以农为本的同时,把学手艺当工匠作为养家糊口的辅助手段。流传“无艺不养家”“一技在身,养家糊口”之说,世代相传亦成俗。除开作坊店铺外,大多数工匠手艺人是单兵作战,凭自己一技之长,利用农闲肩挑货担,走州过县,进村串户,进行修理制作等生产活动。
  不少“老行当”还有各自特有的字号、招牌、旗幌、市声及交易方式、职业服饰、行话暗语等,以示与他行不同。操此业者,多不脱产,亦工亦农。如清代,府城凤翔,较为有名的行业字号有:“天泰栈”的过载行、“万泰成”的皮店、“永兴荣”的花布庄、“居义成”的染坊、“长春益”的糖店、“德成源”的药材庄、“杰盛永”的盐庄等。宝鸡县城(今宝鸡市老城区)就有以“隆益”“德懋”“衍庆”“谦益”命名的四大当铺字号。
  “招幌”是“招牌”和“幌子”的总称,是行业和店铺的识别标志。“招”在汉语中有招引之义,其形式为标有文字或图案标志的广告牌子。一般分三种形式:一种是挂在店堂门上的牌匾,上标字号;一种是挂在店面的竖式招牌,如当铺悬较大的“当”字,茶馆高挂的“茶”字,还有如“米”“酒”“药”“烟”等;一种为耸立于店铺门外距地面三到五米的冲天招牌,使顾客从老远就能看到这家店铺。幌子又称“望子”“幔子”,是以商品实物或象征物制作成旗帘状,来标识商家经营内容的商业标志形态。其形态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幌子最初出现在涵旗上,称“帜”,后来逐步扩展为主要表示经营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行业标记,是古代广告中一种最常见的形式。幌子有用青布、白布做成,也有用木板做成;不仅酒店,其他商品也使用幌子广告。幌子大致可分三类:一是文字幌,多以单字、双字简单标志经营类别,如幌子上书“茶”“香油”“酱园”或“当”字;二是形象幌,以商品或实物、模型、图画为特征。如医药店,旗帘上面画一个葫芦或鹿角等图案;三是标志幌,主要有旗幌或夜间的灯幌。五花八门的招幌可称城市的一大景观。
  “市声”,是指工商业标志民俗中声音的标志形态。除市场商贩口头叫卖的招徕之声外,还有“器物代卖声”。它是以器物发出音响来代替商业叫卖的一种商业标志习俗。过去货郎用的拨浪锣、卖油用的梆子、卖生药用的摇铃,特别是像卖生药的游医,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撑着一个黑色环形的东西边走边摇动,这东西名叫“串铃”,雅名叫“报君知”。它是生铁铸的一个较粗的铁环,外边有一道缝,内装一个铁球,游医摇动“串铃”,铁球循环转动,发出响声。还有一个由来:相传药王孙思邈在太白山采药时,遇到一只老虎向他求医,原来这只老虎咽部卡住异物发炎了,痛苦万状。孙思邈为它诊治需先取出异物,再上药粉,可伸手进虎口太危险了,因此特制了一个铁环撑住虎口,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老虎为感恩药王,便当了他的坐骑。而这个撑住虎口的安全工具,又名“虎撑子”,后来经仿制加工变成了游医的“报君知”。由于各行当的“器物代卖声”已形成定制,人们听到什么声响,就知道卖什么的来了,赶快去采购。除此,还有口头叫卖,如元代吴渭《月吟杜诗·戴东老》内载:“谁家子女群喧笑,竞学卖花吟叫声。”明清以后,吆喝叫卖已相当普遍,而且叫声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颇具鼓动性和诱惑性,并形成一些固定的腔调,识别度很高。
  (摘自《宝鸡民俗集萃》)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