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成吉思汗重臣王檝
  王檝,字巨川,金代凤翔府虢县(今陕西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人。父王霆,在金朝时曾任武节将军和麟游主簿。生乱世,立志报国
  王檝成年之时,正值金章宗在位(1190年-1208年)。王檝性情雅致,不拘于俗,虽生当乱世,仍发奋读书,立志报效国家。因屡试名落孙山,遂入居终南山,精研经史、穷究兵法。他于泰和年间(1201年-1207年)二次赴考,由于科考之弊而再次落榜。王檝不甘沉沦,毅然上书皇帝直陈时局之危和当务之急。朝廷见王檝策论颇有见地,是个人才,就让他到北方边关重镇缙山(今北京延庆)元帅府供职。王檝文武兼备,办事干练,深得元帅高琪赏识。经高琪多次举荐,章宗下诏特赐王檝进士出身,授职副统军,镇守涿鹿关。
  感知遇,归顺成吉思汗
  金朝的北方劲敌是蒙古。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被尊为“成吉思汗”,后遂进行军事扩张。1213年7月,成吉思汗又率军南下,涿州首当其冲。王檝奋力抗击,城破被擒,临刑时神态从容。成吉思汗赞其忠贞之志,遂亲解绳缚,好言相劝归顺蒙古。王檝感激成吉思汗不杀之恩和知遇之德,也看到金朝腐败必亡,于是诚心归降。成吉思汗即命他招集安抚山西的金朝溃军。是年秋,蒙古大军兵临雄州(今河北雄县)城,由于节度使孙吴率全城军民坚守,蒙古大军久攻不克。后来,王檝只身入城谕以局势安危利害,孙吴终被说服,献城归降了成吉思汗。
  主招抚,收服人心
  蒙古大军从1213年秋到1214年春的进攻,均以掳掠人口、财物和牲畜为目的。王檝时任宣抚使,兼行尚书六部事。他不赞成蒙军一味掳掠,而力主招抚降顺,收服人心。在他与石丘明安的努力下,蓟、云、顺等州守将均开门而降。
  蒙军再围中都时,王檝向主帅三木合拔都建议道:“国家以仁义取天下,不可失信于民,宜禁掳掠,以慰民望。”为满足士兵对财宝的欲求,允许军士运粮入城,以米换得金银布帛等。如此,城中居民既没有受骚扰,而且得以存活。
  与此同时,经王檝提议,蒙古开始设置管理机构“行司”于沧州(今河北沧县东南),河北地区逐渐安定下来。王檝入朝述职,成吉思汗大为赞赏,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兼御史大夫。后又身兼三司副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的重任。
  重教育,创立学宫
  王檝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当时,金朝各级学府毁于战火兵燹。为蒙古汗国统治长久计,王檝首先在中都旧枢密院地创立学宫,以儒家经典教授学生。他每逢春秋两季生员入学时,亲率诸生行祭拜儒学先师的礼仪“释菜礼”。王檝珍视先秦文化遗迹,把著名的10枚岐阳石鼓收集排列在学宫庑廊下。这一珍贵文物因之而得到保存。
  订盟约,五下江南
  1223年,蒙古与南宋为共灭金朝,商议结盟,王檝奉命持国书出使南下。王檝到临安(今浙江杭州),甚得南宋君臣尊重,亦即遣使以金币入贡,约以共灭金国,并指出成功后,黄河以南土地归宋朝。为促使和议顺利实现,王檝五下江南,尽心倾力于盟约早日签订。无奈,蒙古大汗志在吞并江南,致使和议迟迟不决。时日迁延,王檝忧愁成疾,不久逝世于临安。宋朝上下深敬这位致力和议的使者,出厚资重财为其入殓,并遣专使送灵柩归葬燕京。
  (摘自《石鼓阁上看人物》)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