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中华医药始祖岐伯
岐伯,我国传说时代著名的医学家。《黄帝内经》和《史记》等是其医史出典。尝味百草,典医疗疾


  
  《路史》中追述:“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云笈七签·纪·轩辕本纪》载:“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木之药性味,为大医,帝请主方药。”《通志》记载:“古有岐伯,为黄帝师。”《帝王世纪》载:“(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宋代医学校勘学家林亿等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表》中强调:“昔黄帝……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黄帝内经》即黄帝与岐伯等讨论医理而作。今传《内经·素问》,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修养,后世奉岐伯为中医之祖。
  岐黄之道,奠基中医
  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以“岐黄”代称《内经》,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称中医为岐黄之学等等。
  《黄帝内经》,历代校注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它汇集了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的书名,最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而《黄帝外经》则早已亡佚。初唐时,通直郎守太子文学杨上善,奉唐高宗敕命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此书是史上较早对《内经》原文作注,保存了早期的《素问》风貌,是研究《黄帝内经》的重要参考书。
  恩泽天下,故里刻石
  岐伯所创的医道济世活人,恩泽天下,具有永恒的价值,故有“医之始,本岐黄”之嘉言传世。
  岐伯因居岐山而得姓,新修《岐山县志》卷一“建置沿革”说:“据文物普查,境内渭河、雍河、横水河及沿北山一带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9处(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为144处)。表明当时已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相传黄帝时代,岐伯就居于岐山之下。”2002年4月26日,世界传统医学联盟主席吴奇来岐山考察之后,认定岐山就是“岐伯故里”,并挥毫写下了这四个大字,刻于石碑。
  (摘自《石鼓阁上看人物》)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