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广告
第04版:副刊
标题导航
|
人间美食鲜地软
立夏:悠悠夏日长
千阳桃花米
走进十二盘
母亲的饺子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人间美食鲜地软
◎赵林祥
前阵子回老家,我又一次尝到了久违的地软美食,那种存留在舌尖上的乡味、香味挥之不去。
地软,农村人又叫地耳、地衣。是由地面腐烂了的树叶、草屑,经过雨水浸泡后,自然生长出的一种菌藻类,颜色和形状极像木耳,是乡村流传已久、独具风味的纯天然食物,人见人爱的春鲜美味。
我生在农村,捡地软、吃地软几乎贯穿了童年时代的岁月。“想吃地软,雨停就捡。”每年早春时节,一场适时的透雨过后,家乡的山坡塄畔、沟边地头,湿漉漉的荒草间,奇迹般长出一片片黑褐色、油亮亮的地软。随着一声“捡地软喽——”的吆喝,就有三三两两的庄户人走出家门,手提小袋子,挎着竹篮儿,成群结队涌向村外的山坡荒沟,去捡拾大自然赐予乡村的美味。
柔柔的春风轻拂,崖畔沟边的迎春花摇曳着招手示意。众人爬上坡后,自觉四散开来,蹲下身子,伸手拨开荒草枯枝,一片片黑油油、肥嘟嘟的地软,挨挨挤挤地簇拥在草茎根部,曲曲卷卷的菌衣上,还残留着闪闪发光的水珠儿,乌亮亮的,如珍珠,似玛瑙,晶莹透亮,惹人爱怜。轻轻地捏住一片捡起来,择去草屑泥土,小心地丢进篮子里,嫩生生、软溜溜的地软,只捡三五片就湿了手指。就这样鸭子样挪动步子,游走于荒野间,攀爬于沟坡上,遍地可拾的地软,让大人小孩雅趣大生,兴冲冲乐此不疲,像捡了宝贝样满载而归。
野生地软既可即食,也可晾干收存起来随时制作。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农村,地软的吃法多种多样无奇不有,常见的美食是制作传统臊子面。在我小时候,母亲常用淘洗干净的地软做主料,与蒜薹、红萝卜、豆腐等蔬菜炒在一块当底料,辅以黄花、蒜苗、鸡蛋花,做成独具风味的地软臊子面。随便浇上一碗面,热气腾腾,红油汪汪的臊子汤里,隐约浮动着绿蒜薹、白豆腐、黑地软、红萝卜,真正的五颜六色,赏心悦目,色香味俱佳,甭说吃,看一眼都叫人馋涎欲滴。尤其是地软那种独有的、来自大地芬芳的新鲜香味,尝一口就欲罢不能,一般人连吃五六碗都不过瘾。
普通的地软,在母亲灵巧的手里,还可以配上大肉、葱花、鸡蛋、粉条,剁碎后浇上清油搅拌在一起,烙地软合子、包地软饺子、蒸地软包子,变戏法样做出多种美食。香喷喷、软乎乎的地软包子,咬一口饱满的汁液溢满口腔,香气扑鼻,百吃不厌,是老人娃娃的最爱。地软在菜肴制作上,既能凉调生拌,又能像木耳一样与其他蔬菜搭配,经过煎炒烹炸,做出不同种类的热菜,熬成汤类。我最喜欢喝母亲做的三鲜地软羹,端起碗轻轻嘬一口,滑溜爽喉,直贯肺腑,能喝出别样的乡味,那是乡里人冬天暖胃的佳品。
地软在庄户人眼里是很金贵的土特产。祖祖辈辈的习惯,只食用春季地软,谓之尝春鲜。老辈人说夏秋两季气温高太阳毒,加上人畜践踏,地软不干不净,没人食用。记得五岁那年的晚春,我患了眼疾,双目红肿,灼热刺痛,早晨醒来时双眼已经被黄色的分泌物糊住,睁不开眼急得哇哇大哭。去医疗站吃药打针滴眼药,效果并不明显。情急之下母亲想起了地软,每晚临睡前将洗净的大片地软,捂在眼皮上,并喝地软汤、吃地软包子辅助,几天后竟奇迹般治好了我的眼疾顽症。后来读了《本草纲目》,我才知道名不见经传的地软,竟然是清热明目、祛毒消炎的良药。民间用地软治愈烧伤、烫伤、痢疾、脱肛等疾病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近年来,乡村的野生地软,已作为纯天然绿色特产,摆上城镇的摊点和超市货架,成为大众喜爱的传统风味菜品。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