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应急专刊
第04版:05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文化
第08版:旅游
标题导航
|
豆腐村雍城豆腐工匠故事传
纸坊村曾有造纸作坊百余个
酒铺村桃花姑娘酿酒扬美名
油坊村榨油作坊曾闻名乡里
与有关的村名劳动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油坊村榨油作坊曾闻名乡里
本报记者巨侃
近日,记者走进陈仓区周原镇油坊村,一路美景让人眼花缭乱。村口是别具一格的仿古树门,两侧花树飘落的花瓣铺满大道,像是粉色花毯。通村路的两侧有绿化宽幅林带,街道上栽植着银杏树、雪松、红叶李等树木近千株。一眼望去,油坊村桃红柳绿,一派生机。在油坊村文化广场,记者看到一组油坊雕塑(见左图):草棚下面,一名赤膊汉子正奋力撬动杠杆用木梁压榨菜籽油,木梁的一头放着“磨子”“油缸”等榨油工具。油坊雕塑反映的是油坊村传承了几百年的古法榨油技艺:几百年前,油坊村用古法榨油,菜籽经火炒、磨子碾压、锅蒸、扎油坯、用土梁压榨等程序,使菜籽油流进油缸。自制的菜油清醇飘香,四邻八乡每到油菜成熟季节都赶来榨油,“油坊村”就这么叫开了。
看着这组雕塑,村党支部书记霍新孝说:“我们油坊村地处陈仓区周原大塬、虢凤路边,全村有2000多人。数百年前,勤劳的祖辈以榨油为业,代代传承,直到上世纪70年代村里还在榨油作坊榨油。今天的油坊村已成为新农村,古法榨油作坊早没有了。现在村民用学校的机器榨油,油菜是蒸熟的。忆苦思甜,吃水不忘挖井人,2014年10月,我们特立此雕塑,纪念先人的勤劳和开拓创新精神。”
三年前,油坊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命名为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霍新孝介绍,近年来,油坊村先后栽植树木4000余棵,绿化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成立了护林巡防队,定期对绿化树木进行修剪与管护,全村人人“栽树、爱树、护树”的意识已蔚然成风。
如今,油坊村不仅村容村貌美,人更“美”,展示出劳动者的勤劳、坚韧和阳光。村里有个小伙子叫冯佳鑫,在抗击疫情期间,他志愿服务时长300多小时,被评选为“陕西省最美战疫面孔”;还有一位用画笔生动描绘党史故事的“农民画家”,名叫董东让;还有油坊村承包土地大户霍益萍……当然了,还有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集体经济,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工资的一批村干部。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