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纸坊村曾有造纸作坊百余个
本报记者于虹

  “五一”前夕,记者来到凤翔区城关镇纸坊村,村里一派繁忙景象,村里刚流转了70多亩土地,准备种植特色作物,发展集体经济。说起村名的由来,村党支部书记李军怀说:“我们村以前就是一个以造纸为主要产业的村子,所以叫‘纸坊村’。”
  作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自从被发明后,就被世人所钟情。随着造纸术不断推广,民间出现了很多造纸的作坊。《凤翔地名溯源》记述,元朝时纸坊一带已有人工造纸,明清时造纸业发展较快,大多数家庭都有造纸作坊。民国时期,全村有造纸家庭120多户,村子有300多人从事造纸业,每年可生产纸34万多刀(每刀100张),主要品种有白斤纸、黄货纸、构纸三种。特别是白斤纸由于其洁白光滑、柔软而韧,经久耐用,不发脆不变质,当时在整个西北地区销售都很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机制纸的发展,手工纸逐渐被代替。上世纪70年代,纸坊村成功生产出了凤翔书画纸,虽反响良好,但未能坚持下来。如今,在村子里已找不到造纸的作坊和痕迹,但在凤翔周家大院西院有一间展室,展示了纸坊村旧时造纸的部分工序(见左图)。游客到此参观,可以感受到纸坊村昔日的造纸场景。
  时间拨转到1938年,音乐家张寒晖随东北竞存学校迁至纸坊村。为解决师生缺少纸张的问题,张寒晖结合当地的造纸经验,准备造纸。造纸过程中,张寒晖改用麦草为原料,做出黄色宽幅纸,称为“寒晖纸”。这种纸质量较好,经济效益高,竞存师生和乡亲们一起造纸。
  其实,不只是纸坊村,宝鸡不少村庄都以造纸闻名,如陇县的纸井、纸坊庄,千阳县的纸坊井等,这些村庄的名称,显示着宝鸡曾有不少乡亲从事与造纸有关的劳动。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