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记忆中的粮食印
王恭
  上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粮食比较紧张,老百姓也都比较珍惜。每个生产队都建有粮食保管室,保管着还待分给社员的口粮、劳动粮,牲口饲料、来年要用的种子以及战备粮等。生产队为了保障这些粮食的安全,要选出全体社员比较信得过的三个保管员。
  其中一位是掌印的保管员,就是给所有入库的粮食要盖上粮食印,这就是“一印”;其他两位保管员分别掌握仓库门上两把锁子的钥匙,这就是“双锁”;如队长安排要开库分粮或要领饲料、种子粮、战备粮,管粮食印和两个拿保管室门锁钥匙的保管员都必须到场,这就是“三到场”。未经三人到场开锁验印,谁都无权动用一粒粮食。在没有监控的时代,一柄粮食印就是一面诚信的镜子,检验着每个人的良知。
  在“一印双锁三到场”制度中,“一印”是有形载体,也最重要。那个年代,生产队的粮食印大多是用枣树等耐磨的硬质木料刻制的。一般粮食印印面是长方形的,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3厘米,印的背面有把柄。印面与人们常用的印章相似,也分朱文和白文两种。朱文印面反写的字是凸起的,按在粮食上正字就凹陷下去了;而白文印面就是把反写的字镂空,按在粮食上正字就是凸起的。印面上一般刻有两个字,当时在一个大队范围,每个生产队粮食印所刻的文字是不一样的,意思就是这个生产队不能用其他生产队的粮食印。
  粮食印不光是对入库粮食做印记,每年夏收时节,生产队把当天刚碾打出的小麦、大麦等要晾晒在场上,一般来日还要再晒的就在收工时收堆,由掌管粮食印的保管员在生产队长和社员代表的见证下,在收起来的粮堆上从上往下盖印。晚上生产队还要派人看场,看场的人拿上铺盖到场上后,先看印是否完整,再在粮食堆旁轮流看管休息。第二天天明,生产队长、保管员和社员代表检查验印,如果粮食堆上的印完好无损,就算看护得好;如果粮堆上印面有损,说明有问题,就要查找原因。
  粮食印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产物,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随着农村生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印双锁三到场”的机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让我们见证了一个时代,也反映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经济社会的大背景。
  (作者系陕西省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宝鸡文理学院特聘研究员)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