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文化周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万象影刊
标题导航
|
眉县戒约碑的历史
大禹治水与岐山
记忆中的粮食印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大禹治水与岐山
李沛生
《尚书》是儒家奉为经典的历史著作,《禹贡》是《尚书》最重要篇目之一,早期的经学家认为:《禹贡》大约成书于舜、禹时代,但后来的大多学者以为,该著作是出于先秦时期的一部富于科学性的地理学名篇,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叙述了大禹治水的主要事迹,从侧面歌颂了大禹艰苦奋斗、公而忘私、尊重科学的精神。
这部千古名著尽管版本众多,内容不尽一致,但在影响很大的通行版和“史记”版中,关于涉“岐”(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内容,却是基本一致的,说明古时各位圣贤对这一点的认识比较统一。古人作文,惜字如金,《禹贡》概莫能外,一部内容博大的宏著,通篇只有1200字,但是涉“岐”内容就有三处,意义确实非同凡响。
一
有人把《禹贡》分作五个部分解读,即:九州、导山、导水、水功、五服。《禹贡》起首叙述上古时期洪水泛滥,区域难辨,大禹治水时划分了九州。开篇不久,就说:“禹行自冀州始:既载壶口,治梁及岐。”这是“岐”的首次出现。有人认为“岐”在这里引申为分支之一,意为大禹治理梁山及其支脉。但主流观点认为“岐”指的是岐山。“岐”第二次出现在“导山”部分。原文是:“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意思是:荆山、岐山治理以后,终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鸟鼠山都得到治理。是说大禹治理雍州的有关工程。“岐”第三次出现在“导水”部分。原文是:“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意思是:开通了岍山和岐山的道路,到达荆山,越过黄河。这里的“岍”,一般认为在今陇县一带,可能是今天千山山脉的西边一带。“荆山”,一般认为在黄河西的富平。
从以上三处涉“岐”表述中,可作如下判断:一是大禹治水的足迹到过岐山,而且不止一次。二是大禹“导山”工程的顺序是由西向东,而且起步在岍山和岐山。三是因当时平地被水淹没,大禹借岍、岐、荆之间西高东低之地势,在川道间拓成大道,这样的大道南北排列有好几条,而自北向南的第一条就是过岐山之地的岍、岐、荆至黄河的通衢大道。四是大禹在岐山的治理工程,是一项山、水、田、林、路共同治理的综合性惠民工程。
二
大禹为何对岐地的治理这样费心?《禹贡》为什么不惜笔墨反复叙述大禹治理岐山这件事情?
主要理由为:一是据传大禹为黄帝玄孙、颛顼的后代,而“黄帝以姬水成”,姬水又流经岐,因而岐地与黄帝有重要关系,治理好“岐”这块先祖根基之地,是报祖认宗情感的自然表达。二是岐地是周室肇基、周三王和周公等圣贤故里,先秦时期的著作者,作为洛邑周室的子民,把对祖辈之地的敬重之感,倾注于笔下、简上完全在情理之中。三是岐山一带高山北拱,终南南佑,渭、雍、岐诸水中流,东西开阔坦荡,物产丰饶,地理位置重要,无论何人执掌国器,怎能忽略对此地山水的苦心打理。
大禹治水事迹不但《禹贡》中有记载,而且岐山民间还有许多传说。从地理学讲,岐山北部山前洪积扇数十米厚的黄土台塬,是漫长岁月里巨大的山洪裹挟着深山里泥土一层一层堆积形成的。但据传,早期塬面由于没有退水沟壑,洪水来袭,广袤的原野一片汪洋,造成“人或为鱼鳖”的惨景不时发生。富有智慧的大禹治理岐山时,他晴天在这里走访探勘,雨天带领民众从岐山各山口顺水势导渠泄洪,至南边的东西走向的渭水之流。这些小渠经年累月便形成了根在岐山、一路逶迤纵贯周原的几条季节性河流,如七星河、马尾沟、龙尾沟、燕尾沟等等,这些绵延几十里的沟道,沟底排洪,沟崖先民凿窑以居,直至今日仍然是排泄洪水、抵御洪魔的重要利器。有人甚至说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都有可能始于大禹时代。可见,周初美丽富饶的“月无月无周原”为禹甸之地,是名副其实的。而且,有人说大禹在治理渭水和今天益店魏家河时,正值汛期,为了尽早建好治水工程,大禹一直耒不离手,吃住在工地,以至于积劳成疾。老百姓非常感动,就把渭水叫“禹河”,把魏家河叫“禹呀河”,至今未变。
三
特别是治理今天岐山县城东边的渚村一带水患的传说故事,充分体现了大禹的过人智慧,因而流传更是广泛:
相传,大禹时期,渚村一带因洪涝灾害,造成大片良田被水淹没,有一些穷苦人家还被洪水围困,挣扎在死亡线上。大禹在治理过程中,准备将这里的大量积水通过开挖沟渠引至十里开外的今大营千集村一带的岐水里,使这一带的水势顺渠而退,恢复良田,解民倒悬之危。让大禹头痛的是,输水的沟渠往往还没挖上一段,就很快被来水淹没,工程推进速度极慢。有一天,很久没有回家的大禹,路过家门时朝院里望了一眼,正好看见他的妹妹在院子的一棵树下用木梳梳头发。只见她先从头发根部朝下梳,梳不动的时候,就掉转木梳从发梢倒着一点一点梳,结果很快就将一头黑油油的乌发梳得光洁俊秀。看到这里,大禹大受启发,计从心生。回到工地,便立即组织民众从下端向上开挖,而且为了加快进度,还分段施工,速度大增,输水渠道不长时间就大功告成,渚村一带的水患得到根治。为了牢记大禹领导修筑的这项惠民工程,村子名字便更为“渚村”,早先这里还立了一块碑石,碑石上写着“大禹治水导岍及岐”,意思是:大禹带领民众把渚村淤水疏通到千集村一带的岐水里面。
这是岐山人对《禹贡》里“导岍及岐”的另一种解释,也许不一定准确,但也从另一个层面证明大禹在岐地治理过水患。
为了纪念大禹在岐山治水的功绩,相传从汉代起,民众就在今故郡镇索王村(与渚村相邻)东边一块高地上建起了禹王庙。
岐山之所以成为唐宋以前的“天府之国”,为周室兴盛和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作出重要贡献,与大禹治理山河付出的辛勤分不开。大禹丰功伟绩将长存百姓心里。
(作者系岐山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