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远离校园贷青春不负债
  湖北某大学学生为购买苹果手机及其他消费,申请网上贷款,欠下多家公司70余万元的债务;河南某大学学生在10多个校园金融平台贷款近60万元,因无力偿还跳楼身亡……近年来,一些校园贷不良事件在大学校园频频发生,对学生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校园贷”存在哪些风险?应该如何防范?日前,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校园贷”陷阱多危害大
  “‘校园贷’是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一些不法分子以‘零首付’‘零风险’‘无担保无抵押’为诱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消保科科长刘桂香一语道破了“校园贷”的危害。
  刘桂香介绍,当前不良“校园贷”主要有以下三类陷阱。陷阱一,借助“校园贷”之名向大学生行骗。针对注册有网贷平台账号或有贷款记录的学生,骗子会声称根据国家政策需要配合注销账号,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没有注册网贷平台账号或无贷款记录的,骗子则称学生的身份信息被盗用注册了网贷账号,需要配合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由于对方能准确说出学生姓名、身份证号等隐私信息,许多学生上当受骗,将从网贷平台提现的借款全部转入骗子提供的个人账户中。陷阱二,“套路贷”贷款容易还款难。“套路贷”一般会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体或在校园发布小广告,以“无门槛、零利息、免担保”为诱饵,引诱学生“上钩”。不法借贷公司迅速为学生办理贷款,并通过设置合同陷阱等方式“步步设套”,如果学生无法还款,他们会介绍另一家公司,让学生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还款,或是采用电话恐吓、围堵拦截等方式催债。陷阱三,一些不法网络贷款平台,打着“培训贷”“创业贷”“求职贷”“毕业贷”等旗号,采取更为隐蔽的营销手段,向在校大学生违规放贷款。
  树立科学消费观理性消费
  如何避免落入“校园贷”陷阱?市“12315”投诉举报处置中心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不攀比、不炫耀,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尽量不要在网络借款平台和分期购物平台借款购物。保护好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切勿将身份信息借给他人借款或购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当有危险或者被不法分子威胁时,要学会用正当手段或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及时向家人或老师求助。了解金融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国家在大学生贷款方面的政策,提高对“校园贷”陷阱的辨别能力,对借贷机构广告宣传中的“免费”“优惠”“打折”等内容多留心眼,增强防范意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