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广告
第03版:文化周刊
第04版:文化周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广而告之
第08版:要闻·广告
标题导航
|
文创灯笼惹人爱
竞猜灯谜学党史
迎春花馍俏
街上来了马社火
城巷里的老房子
话说西府曲子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从南关路到红旗路:
城巷里的老房子
本报记者 巨侃
(一)
每到年关,总有一些过往的东西让人怀念。近日,记者步行此前曾多少次坐车经过的市区南关路立交桥,没想到却有新发现。
初上桥面向北走,随着桥身升高,两边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桥下面是热闹的南关路市场,市场两边是宝鸡市区仅存的“城中村”——南关路社区的大片民房尽收眼底。这些密密匝匝的民居像积木一样横排竖列着,以近乎无缝连接的方式漫延开来,勾勒出一个老城区的轮廓。
在桥右边特别密集的一个区域,记者发现一处特别的房子,远远望去,它大概有三四层楼高,庑式结构,灰砖,木顶瓦檐,建筑风格与周围的民居迥然不同。这房子的结构让人想起了市建厂局大院那座仿苏联式建筑铁路技校楼,此楼随上世纪60年代建厂局内迁而建,几年前,技校楼被拆除并开发建设了新的楼盘。
为一探究竟,记者下了南关路桥,在市场里寻找接近老楼的进口。几经询问,得知老楼的位置就在市场边“宝运一村”院内,原来这是宝鸡市第一运输公司的家属楼。
小区内有两幢年份较近的“新”楼,再往北一拐,记者看到,一座老楼横亘在小区深处。
此楼共3层4个门洞,看窗外挂有空调,可知尚有人居。据楼内居民介绍,此楼为一运司1号家属楼,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苏式建筑,当时作为一运司的单身职工楼用。楼的特点是砖木结构,墙壁内用的是竹夹板,二层以上是木地板,瓦檐制顶。楼住满能住七八十户人,因年久屋顶漏水,去年南关路社区清理了楼内租户,现在只剩了七八户用来过渡。这么多年,楼的基础结构没有问题,2008年地震也安然无恙。
记者进楼看结构布局,一梯四户,每户一间半,两家用一个厨房,四家用一个厕所,结构和红旗路铁路桥边现存的九冶家属楼近似,不由得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宝鸡”都住过的“一廊串多户”筒子楼。
在“宝运一村”另一幢家属楼里,记者拜访了市一运司的一位老人,他姓吴,退休前曾任一运司的经理,今年八十多岁。据他回忆,1号楼是1953年左右开建,大概在1956年建成。为啥建这么久?因为那时没有汽车和马车等运输工具,只有独轮车,用他的话说:“纯粹是用小车推出来的楼!”
说到此楼来由,得提一下一运司的前身——宝鸡搬运公司。原来,旧社会宝鸡的力工,在老火车站搞装卸,也没啥组织,宝鸡解放后,几个力工代表把大家组织起来成立搬运工会,在人民街弄了个办公地方,当时叫宝鸡搬运公司。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叫宝鸡运输公司,即从人民街迁到这里。公司成立之初,由当时一名解放前的刘姓地下工作者担任公司首任经理,1号楼就是在他手里负责建造起的。楼的建筑样式,采用当年很流行的苏式建筑风格。
1号楼建好后,见证了一运司一步步的发展壮大。从计划经济时代经历改革开放至今,运输、物流行业百舸争流,而这座见证了宝鸡交通运输业萌芽的楼,已挺立了66年!
那么这座楼和南门口九冶公司的那两座地标楼谁早谁晚呢?吴老一笑说:“当然是我们的楼更老。不是一个年代嘛!九冶(即69号信箱)楼是上世纪60年代内迁来宝时才建的,当年那两个楼也是我们用车给拉出来的。”
告别这座可能是宝鸡市区现存最早的楼,记者钻进市场旁一条隐蔽的小巷。
(二)
这条隐秘的无名小巷,从方才南关路立交桥上看去,就像密密麻麻的民居间挤压出来的一道隙缝,如果不是有人从里面走出,还真是“过而不见”。
小巷的宽度,刚好能使两辆三轮运力车会车通行。巷道显然经过了整修,路面洁净,水泥下水盖子一路铺得平平的,两边的围墙都粉过了,还有图画在上面。这一带属于南关路二组居民小区,支巷里的不少民房都出租给了市场里的商贩。一些市政单位的家属楼也建在其中。
沿主巷走个四五百米,左拐,经红旗路九冶家属楼的背后,出巷口,就到了红旗路,原来这是一条连接南关路和红旗路的便捷巷道!
红旗路上的老地标是人民银行大厦,1980年前后建成,当时很是气派,现在已经淹没在楼群里了。还有就是桥墩上有“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字样的红旗路铁路桥了。
在红旗路东西两边、铁路桥南北两侧留下了老九冶人当年的“战斗”遗迹——十几栋质量过硬、坚固无比的老楼,老楼就像老兵,见证了“三线”建设时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据当年的抹灰工、现居铁路桥南九冶家属院的孙泽声老人回忆,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冶第九工程公司支援“三线”建设来到宝鸡,一批又一批说着山东话、东北腔的九冶建筑工人,通过红旗路“七一”转运站被输送到秦岭腹地,担负起国家骨干军工企业“七一信箱”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他们在红旗路铁路桥两侧盖家属楼,凭借肩挑背扛,仅用半年时间就挖出十几栋楼的基坑。他们改天换地的革命干劲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吸引了附近兄弟单位和热情市民加入到义务劳动大军中,其中就有很多在宝鸡土生土长的一运司职工支援参战。
在各方努力下,九冶位于南门口的9号、10号楼于1968年率先落成,此楼质量用孙泽声的评价是:“梁线砌得直直的,砖缝灰浆抹得平平的,一个钉子都钉不进去。经历两次地震都没事,再用50年也安稳……”
一路看老房,让人感慨:九冶援建“七一”建厂,一运司帮助九冶建住房,成为那个年代企业互帮互助建设社会主义典范。多年以后,这些老楼和它们的建设者,都将成为“老宝鸡”的一部分载入城市发展史,让后人永久铭记。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