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父亲的豆腐坊
◎朱宏让
  父亲做豆腐是远近有名的。
  记得我小时候,生产队的豆腐坊在一孔窑洞里,除了光线比较昏暗外,空间十分宽敞。进门就是一方土灶,灶台安了两口锅。窑内中间位置是一盘大石磨,磨道里搁放着大大小小的灶具。每年腊八节过后,生产队就派父亲带着一个年轻人做豆腐。父亲做豆腐的手艺还是祖传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集会总能看见父亲挑着担儿叫卖豆花的身影。久而久之,便落了个“豆花客”的雅号。
  做豆腐一般从前一天下午就开始了。一人打水一人备柴火,那时候没有自来水,要到附近村民家里用辘轳绞水,七八丈深的井,等到缸里、瓮里注满水,人早累得满头大汗。柴是麦草,生产队虽然不缺,但从瓷实的麦草垛上一把一把撕下来也很费事。水和柴备好后,父亲将称好的豆子用簸箕一下一下簸去柴屑,再仔细拣净石子和土疙瘩,最后倒进盛了水的缸里浸泡。
  第二天鸡叫头遍,父亲就起床了。从饲养室牵来瘸腿驴子,蒙上眼睛,套在石磨上开始磨豆子。石磨的磨眼处固定个漏斗形的器物,将泡涨的豆子倒在里面,器物上方吊下一根细细的管子,“咕噜咕噜”流淌着细线样的清水,随着石磨慢悠悠地转动,白花花的稠豆浆便从磨缝中挤压出来,围着磨圈流下,形成一圈白色的瀑布,经过滤后,恰似刚挤出的牛奶,洁白如玉,晶莹透亮。
  烧煮豆浆是做豆腐的重要一步。父亲烧锅有讲究,他先把麦草一股一股地捋顺,捉住一端点燃塞进灶眼,不断左右上下摇晃,等快要烧完时再续上,始终手中不离麦草。他说这样烧锅火苗均匀不容易粘锅。一大锅豆浆烧熟大约40分钟,眼看锅里冒泡,蒸汽越来越浓,父亲让人继续烧,他挽起袖子,拿起马勺,在锅里旋一圈,然后舀起一勺高高举起,又迅速倒下,如此反复多次,这叫“扬白汤”。这样可使豆浆烧沸烧熟,无生豆味,沸汤又不会从锅里溢出。每次“扬”的时候,父亲脖子上围一条羊肚手巾,健硕的身躯站在锅台前,胳膊一伸一屈,马勺忽高忽低,犹如拉扯一道道白练,又像舞动一条条银蛇,看得我如醉如痴。
  豆浆烧熟后关键是“点”豆腐。豆腐的“老”与“嫩”取决于“点”的手法。父亲待锅稍凉之后,舀一勺“浆水”(从豆腐中挤压出的水发酵而成),顺锅边徐徐倒入,不一会儿工夫,锅里的豆浆就发生了微妙变化,由原来的液体慢慢凝结成一团一团的块状,变成了“豆花”。父亲根据变化不时添加“浆水”,还微微搅动,一直到锅里的水完全清澈后才算大功告成。
  做豆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压豆腐。父亲将结成块状的豆浆用漏勺舀到一个铺着纱布的箩筐里包好,压上石头,经过三四个时辰的冷却,就成了整块豆腐。
  腊月二十九,年已临近,人们端着盆和碗陆陆续续来到豆腐坊,排成长蛇般的队伍分豆腐。尽管一家只能分到二三斤,但人人脸上洋溢着喜悦。他们很知足,特别对父亲做的豆腐十分满意,都说“豆花客”的豆腐摔不破,煮不烂,瓷实、香甜,有嚼头……
  这时,父亲蹲在一旁,支起烟锅“吧嗒吧嗒”地抽烟,对人们的夸赞、调侃只是傻傻地笑着……
  又近年关,我多想再吃一口父亲做的豆腐呀!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