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文化周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虎年说虎
《诗经》里的西府民俗
泥塑作品助力抗疫
西府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虎年说虎
李福蔚
人们将春节称为“年”,“年”作为节日,它是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的综合,又是传说文化、词汇文化、诗词文化的展现。过年主要是文化活动,西府人在春节期间拜年聚餐、走亲访友,有“说年”的习俗。其中,多以“生肖年”,拉开“说年”的话匣子……
2022年是生肖纪年的“虎年”,就说“虎”。
虎很早被一些原始先民奉为图腾而被崇拜。图腾是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作本氏族的标志。它是一种信仰,是从古代大自然信仰及动植物信仰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氏族标志的信仰形式。由崇拜而产生亲和作用,图腾成为人们生活的保护神,是本氏族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氏族部落的标志性旗帜。在原始森林中世世代代与猛兽格斗的中华民族原始猎民,自然崇奉山中之王——虎,并尊之为图腾。
同时,植物生长全靠阳光和雨水,于是人们便将鳞虫之长、想象中能行云布雨的龙奉为图腾。所以自古便以龙虎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周易·乾卦文》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因为龙飞于天、虎行于地,所以虎和龙结合一起成为强盛的象征和美化权威的典型形态,是人们崇拜并畏惧的对象,有时充当逐妖、祛邪、镇宅的角色。虎和龙被视为“灵物”“镇物”“吉祥物”,构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风俗文化特质,历经数千年形成的“虎文化”至今遗痕仍存。
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人们惯用“生龙活虎”“藏龙卧虎”“如虎添翼”“虎头虎脑”“将门虎子”“虎老雄心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词语,赞扬生活中的人和事,表达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识。
表现在驱邪与祝福方面,人们认为“虎者,百兽之王,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将虎作为精神图腾,如孩童的“虎头帽”“虎头鞋”“虎头枕”以及住宅建筑上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的虎头“瓦当”,寄寓着人们向往吉祥幸福的祈愿和驱邪避祸的心理。
表现在勇敢和坚强方面,由于虎的“王者风范”、威风凛凛的形象,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虎符是皇帝调军队及人事更替的凭证。用铜做成虎形,中分为二,左右半符各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十二字。发兵时,必须右、左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以防假冒诏令。
传说,虎是西方古羌戎族的原生图腾,他们笃信虎的宇宙观,认为天和地是虎尸解而成,是宇宙的主宰、生命的象征,虎可镇邪。“吞”是由“天”“口”组成,虎形吞口,就成为辟邪求吉的标志;是古羌戎族的图腾,亦是原始社会驱邪逐疫的标志。
姜炎时代的炎帝发展了农业,为了报答天地之恩,创立了“腊祭”,以礼节仪式来庆贺农业丰收的报谢典礼。古代典籍中有“百兽率舞”“方相氏熊皮铜面”的记载,说明当时的傩舞场面之盛大、祭仪之隆重。由于是虎图腾的部落祭祀报谢天地的社神,便有“社虎”之名。
到了汉代,原始的祭神意味已减退,具有了娱乐的性质。在春秋两大祭社日,人们备好酒肉,先祭神,再分享酒肉进行社舞狂欢,春社用以祈求丰年,秋社用以感激神灵的恩赐。
到了宋代,社祭中已有了锣鼓和歌舞比赛,娱乐身心已成为人们举行社祭活动的主要目的。范成大在注释“社舞”时提到了“社火”一词,指出社火表现的主要形式是“鼓乐”“大抵以滑稽取笑”等形式。这一时期民间祭社仪式逐渐被命名为“社火”,用民众的语言说,社火“就是一社人伙腾哩”,是社中一伙人祭祀土地神,故称“社火”。
到了明清时期,社火逐渐脱离社祭,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组织形式,不再局限于祭祀土地神,而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其中也有与虎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在社火游演中展现。
(作者系宝鸡民俗博物馆特邀顾问、民俗专家)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