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深度宝鸡
第03版:深度宝鸡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健康
标题导航
|
新时代汉语新诗的艺术使命
爱读书的家风
二宝的“悦读”时光
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伴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新时代汉语新诗的艺术使命
◎柏相
汉语新诗自诞生以来,已走过百年时光。在这之中,无论是红色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之后,在每一个时代场域,汉语新诗都发出了自己铿锵有力的声音,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时代使命,并取得了举世瞩目且有目共睹的艺术成就。
但是,汉语新诗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艺术使命,却还没有被许多中国诗人所意识到。许多中国诗人的新诗写作,已经或多或少地和这个世纪脱轨,和这个时代脱轨。在我个人看来,在当下的现代汉语新诗诗界,这种脱轨具体有如下几种表现:
首先是无视中国社会本身时代与生活的波澜壮阔,唯西方诗歌的马首是瞻。从艺术借鉴与多元共美的角度来说,每个民族的诗歌,都值得中国诗人学习,尤其对于几乎从零开始的汉语新诗来说,这种学习更是难能可贵。但是,这种借鉴,如果变成一味地迎合,甚至投诚,那就失去了学习本身的意义,值得我们警惕。
任何类型的学习,从根本上来说,它的目的,只是为了取长补短,只是为了自己本身的进步或者有所超越,而不是为了变成学习对象本身,甚至向学习对象臣服。汉语新诗也一样。当下的汉语新诗诗界,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哪一个诗学场域,充斥我们的视听极限的,都是源自西方的诗歌理念与诗学标准,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更为可怕的是,我们许多诗人浸润其中,不但浑然不觉,而且津津乐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现代汉语有现代汉语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仅体现在音韵与字形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化附着与精神神韵上。现代汉语的平仄、节奏、表达结构与语法质感,自有其内在的规律与内在的美,这也是别的民族的语言所无法替代的。我们必须正视这种语言的独立性,挖掘这种语言的独特性,弘扬这种语言之美的唯一性。
中国的诗歌,就要有中国神韵,就要有中国灵魂,就要有中国精神,就要讲述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所以,中国汉语新诗发展到现在,主体性的建构,就显得极为迫切。中国诗人在新时代的第一个艺术使命,就是要建构中国现代汉语新诗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既要体现在汉语新诗的外在形式上,也要体现在汉语新诗的民族神韵与内在魂魄上,当然也包括建立一个中华各民族所公共认同的评价标准与人文体系上。
这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的需要;这既是中国文化根性生存的需要,也是人类文化各美其美的必需。
其次,无视个人从时代之中侧身而出的天然局限,以泛国际化泛全球化泛人类化泛人文化为荣。仔细观察当下现代汉语新诗诗界的艺术抒写,有一种写作倾向值得我们诗歌爱好者警惕:对艺术个性、个性自由与人性尊崇的绝对化。这种对艺术个性、个性自由与人性尊崇的绝对化尊重,造成了当下现代汉语新诗世界的泥沙俱下与良莠难分。
艺术,包括汉语新诗,当然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彰显的艺术,既缺乏活力,也缺乏创造。但是,一滴水毕竟是一滴水,一滴水只有和其他许多滴水汇聚在一起,才能展现一望无际的辽阔与令人震撼的深邃。
当下现代汉语新诗诗界的许多作品,打着艺术个性与个性自由的幌子,却在喧嚣着一出出唯我独尊的闹剧。他们中有许多人把自己打扮成现代隐士、独行侠或者清高客,无视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所带来的人文红利,无视共同的人文进步所带给他们的广阔天地,在孤芳自赏中无形中既助长了历史虚无主义,也助长了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泛国际主义、泛人类主义和泛人文主义。
我们当下时代的和平和繁盛,不是某一个人、某一群人侧身而出的结果,而是一代代人踏平诸多坎坷,用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予以拼搏的结果。过分强调或者日益泛滥的对艺术个性与个性自由的尊重,既是喧嚣一时的解构主义文学思潮的温床,也是破坏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团结的不安定因素;既是当下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看似巧合地陷入恶性循环怪圈的暗力所在。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艺术,包括现代汉语新诗,肯定不是某个个人化的清高作秀,也不是某类艺术个性肆意独舞的滑稽闹剧。尽管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民族与这个国家,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尽管当下的这个时代场域,还有许多值得尊重的孤独而坚韧的个体,但如果与时代脱轨,与社会脱轨,与民族和国家脱轨,包括与人类生活的本身和关联脱轨,那些给予他们的尊重也是无意义的。
整个人类距离世界大同的目标理想还很遥远,但世界大同人间共美是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衷心向往与不懈努力的方向。当下汉语新诗的第二个艺术使命,就是怎样在新时代的精神场域,找到一条个性与群体、个人与时代相互促进守望互助的和谐共生之路。
毋庸置疑,中国新诗的诞生,是伴随着中国的诸多巨大变革的。在我个人看来,既然在诞生之初,他们就已惺惺相惜,互助守望,那么,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中国社会进程,都注定无法摆脱相互的促进与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学,当然包括中国新诗,历史性的命运之一。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艺术使命,因此,在新的历史时代,或者说面对新时代,汉语新诗的第三个艺术使命就是,如何在社会进程与文学长期对视的传统格局之下,既能让社会为新诗腾挪出足够大的艺术与人文的空间,也能让新诗为社会,营造一定程度的积极与向上向善的氛围。这也是摆在中国诸多很想有艺术作为的诗人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艺术机遇与时代挑战。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