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5版
本期发布:
再读《秋天的怀念》
◎李小娟
  早年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时,常会着重分析母亲的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再到语言描写,不断给学生述说母亲的伟大,停留在对母爱的泛泛理解。虽也会对“儿子”的悔恨、愧疚有所涉及,但却从未深入感受。
  可是今天,当我再次读这篇文章时,领着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在朗读中感悟,于细节处品味,我却有了不一样的领悟。
  这一篇不足千字的散文,字里行间流露着爱的分量,不是仅用“伟大”就能说明的。母爱子的厚重、子爱母的深重,哪一样都不应浅尝辄止。文章字字句句浸渗的情感,全是心血,然而,它又平静得像一泓秋水。想真正读懂这篇文章得走心。也许,因为我现在既是女儿,又是母亲的角色,才有了新的体会。
  这一次的阅读,似乎读懂了母亲,也走近了儿子。
  母爱的伟大之处,在于那如水的滋养。母亲对孩子的爱总是于细微处。这爱,不惊天动地,却润物无声。史铁生的母亲,在面对曾是运动健将的儿子双腿瘫痪的厄运时,内心的苦绝不亚于孩子本身。可是,母亲把这一切都藏在内心深处,那树丛后慌张的躲藏,那害怕儿子看见的泪滴,那强装出来的笑脸,那看似无意的张望,正是一位母亲无声的告白:不要放弃,坚强地活。
  课堂上,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史铁生瘫痪了,他的痛苦大还是母亲的痛苦大?”孩子们一时间争论不休。大多数孩子都觉得儿子是最痛苦的,因为他不能跑、不能跳了。面对孩子们的回答,我有些感慨。不怪他们读不懂母亲的痛,毕竟只有做了母亲的人,才能真正懂得母亲的心。儿子的痛苦,可以在母亲面前肆无忌惮地发泄;母亲的苦,却只能藏在那“红红的”眼中。
  我以近知天命之年的阅历,读懂这份朴实无华却隽永含蓄的母爱时,内心是不平静的。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在1981年写的。这个时候,他的母亲已离世。个人的不幸、母亲的离世,生活给这个儿子太多的苦难。这个儿子在母亲猝然离世后,一遍遍翻开与母亲的点滴,慢慢咀嚼,并真正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这回忆浸着眼泪、含着深情:“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30岁的史铁生用看似温和的笔尖,一次次撕开被“愧疚、悔恨”裹挟的心,真正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史铁生从花儿的怒放中分明看到母亲希望儿子直面苦难的期待。
  母爱子,倾其所有,万千不舍;子爱母,领悟太迟,愧疚不已。这血缘相系的骨肉之情,在生离死别前,既强大无敌又弱不禁风,既感人肺腑又隽永入心。
  成长总是从痛苦中开始,感恩却是在失去时降临。别让拥有变得廉价,别让失去变得深重,别让关爱留下遗憾,别让遗憾无法弥补。这周末,我要回家看看父母。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