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a1版:要闻
第a2版:联防联控
第a3版:本市新闻
第a4版:市场监督管理
第a5版:文学周刊
第a6版:文学周刊
第a7版:专题
第a8版:文化旅游
标题导航
|
网络时代的文学创作更需树立精品意识
我和我的溪流文学社
作家的劳动与收获
再读《秋天的怀念》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作家的劳动与收获
◎常红梅
作家的劳动该和农民在黄土地上的劳动是相同的,躬身耕耘,勤勤恳恳,直至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原来他在灯火阑珊处“辛勤地劳动”。
这样的劳动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与农民在黄土地上劳作的动机又是不同的,农民大多是为了“过日子”,食可果腹,不再受饿肚子的苦,为了把日子过好,家有囤粮,必要时这些粮食还可以换几个银子花。换句话说,耕耘是农民的立身之本,是一份安身立命的职业。而作家却有不同,如果说农民的选择多少有些为了“糊口”的无奈,那么作家的选择就偏向于主动而为。作家的“劳动”大多是因为热爱,热爱是奇妙的东西,它可以让一个人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甚至是一种近乎疯狂的执着,满腔热血,视耕耘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可以想象,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劳动”场景呢?
早年读了作家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就已明白作家的劳动是相当辛苦的,是体力和脑力的双重消耗。这个过程,我的一个文友形容得更具体,他说坐下来写作的那一刻,热血飞溅,思维之澎湃像决堤的河流,文字则像盛开在河床的浪花,一嘟噜、一嘟噜地往出涌……在文字营造的另一个世界里“忘记了我是谁?”同时,又感觉自己就是支一心想把自己烧干的蜡烛,干了,心也就平静了,方觉才像个世俗中的正常人了。他的描述很形象,也很悲凉。路遥离开我们多年了,但薪火相传,那些真正热爱文学的“后来者”,应该也是付出了相同的代价吧。一位老师告诉我们,好的作品都是作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痛苦中诞生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女人的生产,哪一个孩子的诞生不曾伴随着母亲的剧痛?如果说文学是一个婴儿,那么我们的作家就是“伟大的母亲”,值得尊敬!
像农人辛劳到了季节需要收获一样,作家的“收成”如何呢?这就要看作家在不同层次的收获了。首先从经济利益来说,几乎大家都知道“文不养人”,如果“养”也是极少数的顶尖者。终究是站在文学金字塔尖的人极为有限,现实很残酷,几乎是不给作家一个“视金钱如粪土”的实践机会,作家也很无奈。
有限的“经济收入”,并不是作家的全部“收获”,文学是“无价之宝”。我觉得靠“作家的劳动”收获得钵满盆满的当数鲁迅,虽然早有唐代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激越陈词,但把自己的文字当作刺向敌人的“利剑”又有几人?他的文章如射出去的子弹、如拯救国人灵魂的“手术刀”、如引导国民精神的“灯火”……他身处“斗室”把自己的文字投进当时的革命战争。我不知道当年崇拜鲁迅的粉丝有多少?但在他去世后的几十年,依然赢得大家的爱戴,仿佛一座精神的丰碑,永远矗立,让我们敬仰。试问,如此庞大的收获能有几人?
当然,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写作者来说,文学的收获就显得更微薄了。有人说“百无一用是文人”,上不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兼济于天下,下又不甘独善其身,但普通写作者,如果在这个“劳动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快乐,我认为也就够了。作家的劳动与收获,许多时候,我们享受的只是过程之美,不问收获也许才是最大的收获。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