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深度宝鸡
第03版:深度宝鸡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本市新闻·广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文学周刊
标题导航
|
耕读传家
无事乱翻书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创作营养
一场伟大的胜利
团结的力量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场伟大的胜利
◎王卉
电影《长津湖》余温不减,带火了《血战长津湖》《朝鲜战争》等抗美援朝题材的图书,离开电影院的我,随着意犹未尽的影迷,“转战”到书店,继续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光,感受英雄那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斗场面。
我们曾经认识的朝鲜战争,是上甘岭,是“向我开炮”,是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的英雄事迹,而在书中,可从更全面的视角看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如何与敌方血战到底,如何为维护新中国的安全、维护民族尊严而决死战斗。这场令世界震惊的伟大胜利,是对悍然越过三八线的侵略者的一记重击,也是对将军舰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的霸权者的有力回应。国际形势、地区局势、战事进展繁而不乱地一一呈现,我与大多数读者一样,对它的关注焦点依然放在最前线,放在了那些普通士兵和将领身上。
《朝鲜战争》出版很多年了,但它仍是一本值得再读的书。王树增是我十分钦佩的军旅作家,他在写《朝鲜战争》前,曾做了大量“功课”。收集梳理核对史料、采访战争亲历者,交战双方每一天的作战决定、作战行动、作战路线,战场上一座山头两侧战斗人数是多少、用的什么武器,实现作战目的的关键细节是什么……来自不同方面的各类参考资料中,同一事件的回忆、记载常会有些不同,细微的出入中哪些更接近真相?作家以一百二十万字的采访和阅读笔记,打消了所有疑问。他对那段复杂多变的史实做到了熟稔于心,对战场上的每一天更是了如指掌。
面对磅礴的战事关联和人物关系,我拿出了笔记本。在平常的阅读中,我偶尔会在本子上抄写好词好句,可眼前的这部著作,是我很久都未涉及过的大部头了,所以要用心去精读。笔记本中,我记下了某一场战役中战士们的名字、年龄、家庭,乃至他们用什么样的步枪、什么样的钢盔。书中的一个章节能记上好几十页,一番条分缕析,复杂的内容在笔记的思维导图中变得简洁、明朗。我相信,即便没有读过这些书的人,看过这一页页的笔记也能感到震撼,不仅是战争的残酷、场面的壮烈,还有战士们的英勇善战与那一腔爱国热血。“受到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这个营没有牺牲的士兵依然在暴烈的枪炮中坚守阵地”“大火中的中国士兵又一次站起来,他们端着刺刀开始了残酷的肉搏战”……文字的描述有时比影像的呈现更有画面感,这些无声的文字,在我脑海漫卷起无尽的想象,由此带来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每每让我泪流不止。
我在书中,一遍遍梳理各场战斗之间的关联,也反复阅读某一场战斗的起始。我不禁自问,是什么让七十年后生活在幸福新时代里的我,仍要回首那场战争?这一题材的文学作品,为什么我要一本接一本地读下去?我不是“军事迷”,只觉得自己在书中、在这一场伟大的胜利中汲取着成长的营养。这份营养中,不仅有对我们党的领导人面对国际形势快速演变时,深谋远虑和智勇双全的钦佩;还有对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在激烈的胜负交错中,前赴后继和英勇无畏的敬仰;更有一份“谁也不能够侮辱中华民族尊严”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