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广告
第03版:副 刊
第04版: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
灯谜擂台
寒冬里的美食(下)
药膳同补葫芦头
香味浓郁烩麻食
营养美味大烩菜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药膳同补葫芦头
◎李云天
中国饮食的博大精深就在于药膳同补,在很多颇具营养饭食的制作中加入中药,可以起到良好的滋补效果,这对于养生保健有着一定的意义。
冬季气候干燥,人体虚火旺盛,食用一些中药做成的药膳可以有效保护身体健康,这点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尝试了,《韩非子·五蠹》说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淮南子·修务训》也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均说明远古时期的先民,确实曾受到有害饮食所致疾病的折磨和困扰。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而不宜食用。同时,人们还发现有许多种类的食物不但可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在人类社会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这种把食物和药物合二为一的现象就形成了药膳的源头和雏形,这就是中医学中“药食同源”的理论依据。
关中人冬日里最爱吃的美食葫芦头,就有着药膳同补之说,相传这与药王孙思邈有些关联。这个传说起源于唐朝,孙思邈居住的隔壁有一家人卖“猪杂膏”。因猪大肠油脂较厚,形状像葫芦,因此也叫葫芦头。可卖葫芦头的生意不好,孙思邈询问原因,掌柜及厨师对他讲道:“猪肠子腥味大,做出来人们总是嫌弃。”
孙思邈一听,便授之其法:要想去腥去腻,必须经过十多道手续,捋肠子、刮肠子、翻肚子、摘肠子、回翻肠子、二次按肠子、漂洗肠子、二次捋肠子、笊肠子、三次捋肠子、煮肚子。少一遍都是断然不可的。厨师按照孙思邈的指点,重新处理了肠子和肚子。
待肠子、肚子下锅后,孙思邈解下药葫芦,向锅里倒下去了花椒、大料、上元桂等调味品。这一次做成的猪杂膏,和以往的大不一样了,闻一闻香气扑鼻,尝一尝肥而不腻;吃过后嘴里还留有余香,掌柜和厨师都眉开眼笑地向孙思邈道谢。
吃葫芦头时自己先把馍掰成碎块儿交给厨师,厨师再把猪肠肚和鸡肉、海参、鱿鱼等排列在碎馍块儿上,用煮沸的骨头原汤泡三四次,然后加上熟猪油和青菜等。吃时佐以糖蒜、辣酱等,鲜香滑嫩,肥而不腻。
葫芦头的基本原料是猪大肠和猪肚子。到了20世纪30年代,已由肉类发展到包括海味类的众多品种,猪肉类葫芦头在用料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汤中增加了骨头和鸡肉,使汤味更加浓醇,滋补效果更上层楼,成为冬季里不可或缺的美味小吃。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