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宝鸡是民俗文化的富矿区

  纵观五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无数王朝如走马灯似的轮番更替,每一新兴王朝从中央到地方,一开始都会制定出一系列“修齐治平”的王朝规则。而在王朝统治下的芸芸众生,也都能充满智慧驾轻就熟地迅速“生产”出适应新王朝规则的乡规民俗,约等于“民众公共精神秩序”。历史上,宝鸡成为民俗文化的“富矿区”自有其必然性。
  首先,西府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在历史长河中,宝鸡地区先后产生了姜炎文化、先周文化和雍秦文化,这些文化在当时处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位置,进而成为主导文化。
  周秦以后,宝鸡仍是汉唐的京畿辅佑之地,直至明清仍保持着“关西都会”地位风貌。西府文化虽融入了中国文化巨流之中而更加丰富,同时也保持和发展着自己的特色。
  以上历史文化积淀,即“背景遗传”的文化基因形成民俗事象,如由于炎帝开创农耕文化、医药文化、日中为市文化,而被尊为人文初祖。从先秦至今,宝鸡城乡官民“祭炎”活动从未停止。由于周人“制礼作乐”,将“俗”上升为“礼”,成为后世人的行为规范,而由礼到俗,婚葬礼俗由此相沿至今。“尊礼”之风造就了西府人的儒雅风采。汉唐,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宝鸡地区商贸流通和经济繁荣。
  其次,宝鸡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宝鸡地处秦陇交界、关中西端,是京畿通往西北和西南的交通枢纽,从而使以雍(凤翔)、陈仓(宝鸡)为中心的“旱码头”形成,雍有“关西都会”之称,脚户运输,驿站遍布,商行林立。同时,还有大散关、固关、留凤关等关隘重地,不仅有军事设防,而且有关市贸易,胡汉民族文化在此融合,形成的商业文化、手工业文化等方面的民俗事象较为独特。
  另外,自然环境相对优越。由于西府盛产麦、菜籽油,加之石磨的发明,人们由粒食变成粉食,由此形成的秦陇馔食颇具特色,臊子面、锅盔、面皮享誉全国。还由于生存条件的优越,造就了西府人安家守土、不离家门的风气,除耕作,有“无艺不养家”的祖训,所以家庭手工作坊或在家里,或在城镇开铺,前店后坊,使得手工业相对发达。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外域客商,西府城市中的会馆就是明证。据说岐山特产“挂面”就是从山西会馆中学来的。
  (摘自《宝鸡民俗集萃》)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