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大数据之窗
第04版:体育周刊
第05版:金融之窗·广告
第06版:文化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专 题
标题导航
|
细白香嫩的豆花
渭河上的航运和渡口
宝鸡是民俗文化的富矿区
鹿糕馍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细白香嫩的豆花
◎张峰青
秋收冬藏,秋庄稼都收回来了。玉米编成串,挂在屋檐下;脱荚的黄豆,颗粒饱满,装在仓包里。冬闲时节,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工夫,宝鸡西部山区坪头镇的村民们,趁着玉米的新鲜,剥下颗粒磨糁子;趁着黄豆的新鲜,做出细白香嫩的豆浆、豆花或者豆腐,让秋冬时节的生活,忙碌而充实,洋溢着五谷的清香味道。
邻居王婶是做豆花的,她家有一方拐磨。那拐磨不同于石磨,显得小巧别致。拐磨是需要人力“拐”动的小型石磨。人坐在拐磨旁边,手持磨杠以推动磨盘旋转来完成磨细粮食的工作。因为要做豆花,王婶家的拐磨主要是用来磨豆子的。王婶说:“新产的黄豆自有甜香味,不做豆花就可惜了。”只见她坐在拐磨旁边,一手推动石磨,另一只手将浸软的黄豆连豆带水往磨眼里倒。这时的黄豆经过浸泡,豆粒肥嫩光滑,若花生粒大小,颜色浅黄,温润如玉。拐磨在旋转的过程中,发出沉闷的声响,乳白的豆浆裹挟着豆渣从石磨间缓缓溢出,最后通过凹槽流入下方的木桶中。小小的拐磨在王婶的手中,将豆粒变成了豆浆和豆渣。王婶是个“左撇子”,她左手推磨,右手添加黄豆和水,没有丝毫停顿,双手配合得自由灵活,张弛有度。她时不时哼唱着“拐磨歌”:“拐磨拐,砬豆彩。豆彩细又白,想吃快点来……拐磨拐,请舅奶。舅奶没有在,就叫小丫来……”当然,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磨豆子不再用拐磨,而是用磨浆机。
因为豆浆和豆渣混合在一起,接下来是过滤豆浆。在做豆腐的时候,人们把过滤豆浆叫“摇包子”。而做豆花,用料较少,没必要这样铺排,只需要纱布过罗就能分离出豆浆与豆渣。过滤后的豆浆,加热沸腾后,再用石膏水点浆。只需一刻钟时间,豆浆就凝结成一块一块的豆花了。因为吃法不同,豆花可以分为嫩豆花和硬豆花两种,这些全在点浆时的掌控。王婶所做的豆花,都是拿到集市上售卖的。大清早,她做好豆花,一保温桶嫩豆花、一保温桶硬豆花,全装上三轮车,再慢悠悠送到市场的摊点上,支撑柜台,摆放桌椅,开始售卖。嫩豆花,用汤匙轻刮慢舀,再添加酱醋香油等调料,最后撒上四川榨菜。硬豆花,用铁勺连汤带水直接舀出,盛入碗中,再以调料碗蘸着汤汁食用。只见碗里,结块紧凑,汤水宽泛,豆花乳白,配菜葱绿,可谓一清二白,色味俱佳。为了满足不同需要,还有在豆花里泡馍片和麻花的吃法。豆花散发的豆香,清新淡雅;佐料调配的汤汁,味美油香。王婶的豆花生意非常好,特别是寒冬腊月,集市上人流剧增,王婶的丈夫放下农活,也来帮忙,时常能看见他蹲在摊点旁,或是择菜或是洗碗,细心专注,一丝不苟。
豆花细嫩润滑,入口生香;豆花微苦清馨,保健养生;豆花色泽鲜亮,汤水分明;豆花家常味道,食用方便,都决定了豆花是人们喜爱的饭食。一碗豆花,泡馍或者不泡馍,都是碗中生花的杰作;一碗豆花,细嫩或者粗老,都是非常接地气的美食。一碗豆花,生发乡情,香飘悠远。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