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本市新闻·广告
第04版:副刊
标题导航
|
灯谜擂台
裹裹面
扶风一口香
家乡血条面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裹裹面
◎袁凌华
在我家逢年过节的餐桌上,至今必有一样为岐山臊子面压轴的粗粮美食,那就是母亲手擀的裹裹面。
裹裹面得名于它的制作方法,它是用和好的麦面裹着高粱面擀出来的。高粱补气健脾,还能养胃固肠,被作为庄稼种植已经历史久远,《诗经》中“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的“粱”指的就是高粱。适度食用高粱有益健康,但是它口感较粗糙,做成面条容易煳锅,但是有了柔韧的麦面救场,就能把它成就为别有风味的裹裹面,让它淳朴粗犷的个性释放得更加淋漓尽致。
母亲做裹裹面是结婚后从祖母那里学到的第一个手艺,她们都爱惜粮食,不光是地里的庄稼都要颗粒归仓,还在于能细心地把饭菜做得可口入味,无论粗粮细粮,一点都不浪费。我每次陪母亲做裹裹面时,她都会念叨起祖母,感念祖母当年对她温柔而耐心的调教。母亲把两份白面和成了和平常一样软硬的面团,把一份高粱面在锅里用开水慢火搅缠成了一个稍软一点的面团。把两团面分别揉光饧好后,白面分成两半,擀成两个一样大的面饼,再把擀得稍小点的高粱面饼放到两个白面饼之间,三张面饼叠放好以后,轻轻按压边上一圈,高粱面饼就被严严实实藏在两张白面饼中间了。
左撇子的母亲俯身擀起面来,依旧是早年干农活时那风风火火的模样,老家厨房宽大的案板上,这张藏着味觉记忆的面饼便乖顺地在母亲擀面杖的调教下,优雅地顺时针旋转起来,并一圈圈地蔓延长大。白面之间,高粱面那温润柔和的红褐色渐渐显露,透过外层的白面几乎要呼之欲出,难道这就是“白里透红,与众不同”?母亲一直没有停手,她要把面擀得硕大,还要擀得光滑均匀,最终圆如满月,却不是像纯麦面那样薄如窗纸。母亲把它们擀到了两个铜钱那么厚,搭借擀面杖把它切得又细又长又匀称,每条面中那薄如蝉翼的一层高粱面便稳稳妥妥地黏腻在白麦面的左怀右抱里,浑然一体的裹裹面大功告成。
粗细粮搭配,营养又美味,经过母亲的巧手点化,裹裹面在上桌时给人的满足感并不逊色于白麦面做出的臊子面,甚至从外形和味觉上还会惊艳到每个与它初次邂逅的人。母亲在煮好的裹裹面上浇上热油炝过的红油臊子汤,汤宽面光,那滋味真叫酸辣过瘾,这面除了爽滑筋道,还有更丰富的口感和更悠长的回味。它不仅为一顿仪式感满满的臊子面成功压轴,也见证和承载了我们家庭团聚时那满满的亲情和感动。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