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重启旧笺
◎许丽子
  为查找资料,我下楼去了地下室。
  地下室存放的都是多年不用的旧物、杂物,时间长不光顾,不但忘了里面有什么东西,甚至也忘了它的具体位置,凝思良久之后才在昏暗的廊道尽头摸到了它的所在。
  要找的东西找到了,又发现了厚厚一摞旧日信件,信封上曾经十分熟悉而今已漫漶的笔迹吸引了我的目光。顺手打开一封,读了几行,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不禁沉浸其中、如醉如痴,竟有点心驰神往、欲罢不能,于是轻轻拂去它们身上的尘埃,一股脑地将它们抱上了楼。
  仔细翻看,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书信,有父母家人的,有同学好友的。字里行间有家长里短、有柴米油盐、有儿女琐事、有烟火人生、有苦乐酸甜、有抒怀感言,有问候、有叮咛、有祝福、有思念,有苦闷时的倾诉、有喜悦时的分享……事过境迁,信纸已发黄,当时写信读信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忽然十分怀念过去的青春岁月和青春岁月里相亲相爱的亲人、相知相悦的友人、相濡以沫的故交。
  来信中,母亲的家书最多。母亲的信,问得最多的是千里之外她的小外孙的衣食起居,叮咛最多的是要我孝敬公婆、友爱小姑,教育好孩子,照顾好自己;姐姐的信,讲她的乡村学校,讲她朴实的学生,讲她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虽然农村学校条件艰苦,一周只能回市区的家两次,但她并没有叫苦叫累,而是充满了对生活的乐观和对工作的热爱;霞的来信中有她工作的趣事,有儿子成长的喜悦;英的信中有置身校园年轻的研究生师弟师妹中感叹自己年岁虚长,有初到北京闯天下的孤独和苦闷,也有决心卧薪尝胆的壮志,有渐渐融入快节奏生活的洒脱和豪迈……好几封信中都夹了照片,有弟弟的结婚照,有姐姐抱着旭的合影,有梅在戈壁滩上跨着摩托车的英姿,有瑞刚出生有着黑葡萄般明亮眼睛的百日照,有咸阳的宏寄来的我们在临潼爬骊山看日出时的合影……每一页文字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历史,每一个信封里都装了欢笑或眼泪、喜悦或哀愁、高歌或叹息、问候或祝福、思念或回忆。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千里之外可朝发夕至,异国他乡可视频通话,一切似乎都方便了许多、快捷了许多,但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不再像过去那样亲密无间,思念不再像过去那样刻骨铭心,交流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无拘无束。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网络信息像一望无际的大海,常常让我们在随波逐流中迷失了方向;手机、电脑、电视,让我们的眼睛不停歇、手不停歇、心不停歇;各种社交媒体让我们的朋友圈、交际群日益膨胀,像硕大的肥皂泡般漂亮而虚幻;我们时时处在熙攘的人群中,却时常感到莫名的疲累和孤独;我们精心挑选照片,编辑九宫格的朋友圈,却不再写文章、记日记;我们点击着一个接一个网页链接,关注着一个又一个动态信息,却越来越没有时间、没有耐心、没有热情去满足自己和本应离自己最近的人的真实需求。
  当我手捧着这些发黄的信笺,闻着它们陈旧、感伤却又珍贵的气息,疼爱地抚摸那些因夹杂了错字、别字和涂改痕迹而愈显亲切的字迹时,我的心忽然变得柔软、温暖而湿润,忽然产生了一种与旧日亲友重逢的冲动:想给异国他乡的舍友打个视频电话,看看她新手栽培的郁金香;想休假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乡陪陪父母,为他们做顿臊子面;想带年幼的侄儿侄女逛逛书店,为他们买本好书;想与曾经如胶似漆的闺蜜一起散散步,边走边笑边轮流咬一串冰糖葫芦,彻夜不眠卧谈一宿;想与中学同窗像当年那样骑着自行车而不是开着小汽车去戈壁滩看一看长河落日……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