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广告
第03版:综 合
第04版:交通运输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要 闻
标题导航
|
革命者永远是年轻
传承周文化的优秀基因
感受文字中的壮美世界
文学是他毕生的追求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感受文字中的壮美世界
——读红柯遗作《长命泉》有感
◎安少波
红柯遗作《长命泉》中描写了一个怎样壮美的世界呢?狂野的风沙、血肉丰满的人物、血浓于水的亲情、患难与共的友情、坚贞不渝的爱情交织在一起,铸成了一章伟大又绝美的史诗。
在我看来,《长命泉》不是一本小说,也不像一个故事,它更像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上世纪80年代初到新世纪这二十年中一代人的成长,伴随着痛苦,也完成了蜕变。时光易逝,感谢作家红柯为我们记录那个时代最真诚的感情,让我知道爱不是勇敢者的游戏,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守护。
我跨越时空和距离,进入了作者笔下这个壮美的世界,我仿佛就站在主人公王怀礼的身边,看着他历经洗礼走向重生,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也和王怀礼的母亲一起感受了华山的壮美、黄土高原的辽阔、秦岭的空灵,与菩萨老师一起领略了天山的壮丽风景与天山脚下世代生活的牧民的辽阔胸襟,他们将能长生不老的泉水洒向大地,与万物共生共荣,看透生死便无所畏惧。
这部纪录片般的小说,从一开始字里行间的同学情谊就令人动容,王怀礼在因身体原因被苏干事退学后,班长和团委书记以及班里其他同学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他,希望能够让这个纯朴的农民同学留下来和他们一起改变命运,因为他们知道一个农村孩子要考上大学有多么不容易。他们更知道一旦王怀礼被退学,他这一生的命运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再无扭转的可能,他们用尽一切努力,最终却失败了。王怀礼走了,他把自己的铺盖行李留了下来,他说行李在,人就在,我忽然感到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王怀礼回家了,母亲没有怪他,而是去寻找另一条“出路”,母亲没有文化,有的只是在饥荒年代顽强生存下去的信念和对儿子的爱。人心中一旦有了信念,脚步就会坚定,目标就会清晰,就能无坚不摧。母亲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去往华山的路,她的脑海中一直回荡着《劈山救母》的秦腔戏,她走向华山的每一步路都饱含着对儿子的爱。王怀礼母亲最终宽恕了苏干事,可终究还是倒在了回家的路上,她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王怀礼和苏干事两人的新生。在那一刻,她就是世间最伟大的母亲,因为她给了别人最伟大的爱,这伟大的爱是对王怀礼和苏干事的救赎。
我自小在宝鸡长大,生活之处与作者笔下的周原仅一山之隔,书中文字给了我深深的共鸣,仿佛他讲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他用通俗的方言让我了解到他们那个年代最真实最淳朴的情感,无论是渭北大学同学们之间的情谊,还是王怀礼母亲的舐犊之情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文章不仅有最真诚的情感,还有丰富的地理历史知识,他用自己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壮美绮丽的世界。
惊闻斯人已逝,令人扼腕,但是就像作者书中所写,死亡不是终点,我们随风而生。在我看来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是经过历史沉淀依然熠熠生辉的,而要写出这样的作品,一定是要塑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用手中的笔让他人感受你眼中的世界。(作者系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学生)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