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清代两位诗人诗赞万阳村
秦紫
  万阳村地处扶风县西界,属于城关街道管辖,与岐山县益店镇接壤,是关中道上的一个大村,9个村民小组有2800口人。素有“七晁村,八宋村,数不清的万阳村”之说。
  万阳村的地势很特别,像一面凹陷的簸箕镶嵌在关中平原上,地形与古卷阿如出一辙,不同的是敞口朝东。“箕”宽约两公里,边框很高,有些地方达到几十米,冬季正好遮挡住凛冽的寒风。“簸箕”里面较为坦荡,但中间有一道自东突出的土梁,末端延伸到“簸舌”处,仅有二三十米宽,将“簸箕”里面的沃土良田隔离成U形地貌。村庄中,一汪清澈的溪水蜿蜒盘旋,迂回曲折,据说此水发于西三十里开外的周公庙润德泉,历代当地人把“簸箕”叫万阳池。
  清代《扶风县志》里记载,清代诗人王豫嘉的《题万阳池》,形象地描写了当时的万阳村幽美的自然景色。诗中首写自己探寻万阳池的由来:“幽去不在远,偶来乘兴深。大火方西流,凉雨清我心。”接下来具体描写了万阳池的自然景色:“人谷似辋口,豁然景物新。溪流仅没足,逶迤若巨津。葭菼动微风,众草起秋阴。”又写万阳池父老在这块故土上辛勤耕耘的情景:“野圃饶鲜蔬,新田勤耕耘。父老四五辈,含情劳壶飧。且谓此地僻,不弃愿卜邻。”接着,进一步续写万阳池水利之便:“高爽泉脉竭,卑泾放四垣。经营详且周,相彼水西滨。”最后展示万阳池丰收的景象和民众喜悦的心情:“忽闻哀蝉急,蔼蔼柿成林。霜红有佳日,再过莫厌频。”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万阳池的良田沃土滋养着万阳人生息繁衍。万阳人自古以农耕为生,曾兴起了许多作坊,有不少编织匠、皮匠、铁匠、木匠等民间手艺人。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文化生活兴盛不衰,从上世纪的文艺宣传队到如今的女子锣鼓队,群众文艺颇有盛名,窑洞里唱出了红遍西府大地的铁嗓子。近几年来,万阳人勤奋耕耘,养殖业、种植业、建筑业齐头并进,产业发展呈现多样化,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群众生活日益富裕,万阳人构筑的美好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升高。
  万阳村是周原大地古老村落之一。据传说,居民大多为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大槐树迁来,朱、李、刘、杨、张五大姓氏,均按自然村居住。关于移民,如今老年人还唱着流传下来的民谣:“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万阳池曾有片杨树林,数以万棵,到了夏季,树木郁郁葱葱。清代诗人刘翰芳在《万杨树》中曾这样描写:“万树垂杨远插天,碧于水色绿于烟。携樽六月全无暑,闲傍溪鸥一晌眠。”万棵笔直的杨树直插云天,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苍翠欲滴的树叶像被水洗过一样。暑天,携酒来到这里,边喝酒边乘凉,看溪水里的鸟鸥怡然自得地飞翔,慢慢睡了过去,真是一幅快意宜人的画面。
  万阳村最早叫万杨村,也许就是因为这片杨树林,至于为何改为“万阳”,那就不得而知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