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体育周刊
第05版:农业农村专刊•县区新闻
第06版:文 化
第07版:公益广告
第08版:专 题
标题导航
|
秦宣公与密畤
舔碗
火镰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火镰
杨海军
火镰,就是过去人们取火的工具。它像一个厚厚的铁钩搭,上端像个鸭子嘴,不到一拃长,前边平直,后边弯曲,底下有个钩搭,现在人们用的打火机就是由它演变而来的。过去的人特别是农村人生活很节俭,那时候把火柴叫洋火,只卖二分钱,但是很多人还是舍不得花钱买。年龄大点的老婆老汉花钱更细,都嫌火柴用起来太费,没几天就用完了。为了省这二分钱,有的人就把山上路边的艾草割下来,编个“火腰子”挂在他方便取火的地方点着。“火腰子”着不完就不会熄灭,着完了,另换一个,可以随时取火。“火腰子”虽然方便,但不能随身携带,而且最大的缺点是不安全。有时风一吹还起明火。火镰不仅能随时取火,还能随身携带。这东西多半是老年人用的,青年人嫌带在身上做活不方便,还是个累赘。
用火镰取火,还有两个搭档,一是火石。关中北部有个火石山,山上的石头都是三个棱,质地硬边缘很锋利,有人上山拾一些专门卖钱。用指头蛋大的一个火石跟火镰放在一起就能取火用。二是禾草,见了火星星就能点着。取火时先拿出火石捏在左手,取一小疙瘩禾草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紧,右手拿出火镰,用正面从火石上往下一擦,火石和火镰擦出火花就点燃禾草取到了火。
抽烟的人在取火前就装好了烟锅,咬在嘴里,将着了的禾草压在烟锅里,烟就着了。若有几个人在一起就不用再去擦火,烟锅相互一对就着了。我小的时候见爹出门时就拿上他的这两样“玩活”——烟锅、火镰,他对这两样东西爱不释手,就像小孩爱自己的玩具一样。他这两样东西很精致,烟锅是黄铜的,不大,烟锅嘴嘴是石头的,烟杆黑黑的,上面还有花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拴在烟杆上的那个烟袋,用手摸着软软的绵绵的,像绸子一样,用了多年始终没有破损。他说这是一个朋友送的,还有那个火镰袋是上好的牛皮做的。爹说只要爱惜,磨不破就会越用越软。他一拿在手上,我就去摸一摸,摸着舒服得很。那个火镰袋也很精致,里外有三层,中层放火镰,里层放火石,外层放禾草,也有一个皮带子,跟烟锅可以绑在一起挂在腰里。
爹没事了就跟村上几个“年一年二”的人凑在一起,一人手里拿一个烟锅,坐一起谝闲传。农村老汉在一起相互“品烟”,你“剜”我一锅,我“剜”你一锅,经常是爹吃亏,每次大家都把他的烟袋“剜”空了。他们中间有个老汉是山外到山里“上门”(倒插门女婿)的,看见爹的烟袋,说他们那里有个风俗,年轻人定亲时拿许多礼物送丈人家,回来时丈母娘就要给女婿一个小烟袋。爹的烟瘾不大,没事了装一烟锅抽几口。他常抽自己种的“兰花烟”。太白山里气候冷,大叶烟种下长不大。种烟叶时他给地里上鸡粪,烟叶长得很粗壮,叶片厚厚的。长到六七片叶子时,从两头一摘,一次摘半笼笼,晒干了不急着揉搓,用艾草铺在干净地方,天黑前把晒干的烟叶铺在艾草上,晚上让露水把烟叶打湿,第二天再晒。这样连续三天,烟叶干透后然后再揉成细末。爹说,这炙法是让烟叶充分吸收大地的精华、日月的灵气。他再取两味中药,蒿本或川芎,晒干揉碎掺在一起,抽这种烟能祛病醒脑,但不宜多,有点就行,还有一点淡淡的艾草味儿。
我曾问过爹火镰这东西是啥时候有的?他说不知道。反正它的历史比火柴长。我小时候见的火柴头是白的,火柴盒上粘的是砂纸,这种火柴在地上石头上墙上鞋上都能擦得着,如果砂纸破了,顺手在砖头上一划就着了。有人拿着这种火柴掏耳屎,耳朵里有温度。掏得劲儿大了都能着火。这样的火柴虽然方便,但不安全。
人们在生活中取火的方式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火柴出现后,火镰就很少有人用了,但爹一直把它当宝贝,几个人凑在一起时总拿它擦火用。早年的打火机还是砂轮、火石、汽油组成的“发火”系统。人们用砂轮代替火镰火石,用汽油代替禾草,虽然东西是先进了,但原理还是一样的,这三样条件一个也少不了。
火镰、火柴、打火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代,虽然人们将火镰忘却了,但它在人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过,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