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综 合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西秦视点
标题导航
|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
《摩天大楼》
《如何理解建筑》
推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
祁念曾《苏东坡传》在宝鸡首发
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读书与写作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推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
——读祁念曾《苏东坡传》有感
◎周思明
阅读祁念曾先生近期写作出版的《苏东坡传》,欣喜之情充溢心胸。众所周知,苏东坡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系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苏东坡的为人、为文、为艺,得到历史上许多名流先贤的高度评价。较早就写出《苏东坡传》的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的评价可谓精辟和全面:“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据我所知,史上写过《苏东坡传》者,除却林语堂外,还有其他作者的同名著作。在此形势下,再写《苏东坡传》,如果要避免重复,就需要别开生面、另辟蹊径。祁念曾先生对此做出了自己的有益尝试。这主要表现在,他把自己的《苏东坡传》一分为二,上部为“风雨人生”,写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下部为“精彩诗文”,写苏东坡的诗文赏析。而且,在行文风格上,他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突显普及性读物特点。很显然,如此写法,并不求深也不求高雅;如此体例,并不求全也不求超越,而是采取别样战术,写出一部普及性读物的特点即可。在阅读这部传记过程中,我不难感受到,作者在遣词用句中,尽可能地以准确、鲜明、流畅、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达,很少甚至没有使用学术或含蓄的行文方式,这样做的目是为了能让青少年读者,特别是中小学生能够读懂。
谈及写作动机,祁念曾先生在该书后记中说,苏东坡一直是他非常崇敬热爱的文学家,他从小学就开始背诵苏东坡的诗词。自己写作《苏东坡传》的动力全在于喜爱,因为喜爱,所以下笔。“我喜爱苏东坡的诗文,更敬佩他的人品和人格。”在该书后记中,祁念曾这样写道。著名美学家胡经之老师在该书序言结尾写道:“这本《苏东坡传》的出版,使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又开启了新的步伐。”诚哉斯言也。
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乃目前主流意识所认同与力倡的一种观念。这当然是件好事。但问题是,现在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究竟为何物都不甚了了,更遑论“创造”和“创新”、“转化"和“发展”。
上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派作品取代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诗词歌赋、唐宋诗文、明清小说,成为作家和读者视野中的文化热点。至上世纪90年代后,文学转向,由一路向西复归本土,人们这才回过头来翻检老祖宗的存货。到了新世纪以后,追逐国学遂成一时风尚。有鉴于此,《苏东坡传》作者祁念曾先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的努力,值得嘉许。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推进、文化趋向国际化的当今世界,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继承、普及,对广大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群体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而实现“古为今用”?如何有意识地关注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的状况,有意识地守护好中华文化的根脉?这是需要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的一个重大命题。尤其是,当今经济的全球化互动趋势,也影响着文化生态的演变。因此,守护民族传统文化根脉,已然成为我们文化工作的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就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的文化接受与文化创造,还有一个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就此意义上可以说,祁念曾先生《苏东坡传》的写作出版,彰显了一种多元和重要的意义。
(作者系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