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副 刊
标题导航
|
灯谜擂台
同题作联秋分
起早
陪伴
乡愁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陪伴
◎郑金侠
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的身体不时会被病痛缠绕。而我,她唯一的女儿,在母亲住院的日子里,着急焦躁,却常常无能为力,只能在医生一次次的治疗中祈盼,在母亲一天天的好转中逐渐轻松起来,最后几乎忘记了我们是来医病的,而不是来做保健治疗。
住院的第一天,铺天盖地的检查单子总是把我搞晕,好在每次都有父亲在侧。父亲沉稳,一张张化验单在他手里有序地排列,然后按照医生嘱咐先查这个、再查那个,查这个不能吃饭、查那个又需如何做。说起来惭愧,每次住院,不是哥哥,也不是我,而是年迈的父亲第一时间送母亲到达医院。接到电话后我心急火燎地赶往医院,每次赶到医院的时候,父母都已安排妥当,说着“没啥大问题”“有点不舒服,来看看”之类轻描淡写的话。
由于年龄的原因,加上母亲患有“三高”症,每次住院,也是我给父母普及生活保健知识的时候。父母像小学生一样听着,可是回家后,依旧保持他们那一套几十年不变的生活习惯。改变很难,所以每次都要旧话重提,我絮絮叨叨地叮嘱也像他们平日里对我的嘘寒问暖一样了。
母亲的人缘极好,在病室里,每次都会结交不同的病友,半天下来甚至一半个小时就会与同病室的人建立起同病相怜、患难与共的病友情,同吃同病同聊,那感情胜似朋友。在医院里,病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心灵上的默契,共同为了医治身体的病痛,聚在医院这个大家庭里,检查、挂针、吃药,哪怕喊痛,一个个都像孩子似的敞开自己,没有任何隐私与芥蒂。医生总会叮咛每位病人保持乐观的心态,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只有生命存在、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母亲住院,有父亲陪伴在侧,我就只在下班去陪陪她,聊一聊,说些让母亲开心的话。每次见我,母亲总说不需要买这买那,也不用不停地跑去看她,但是从她的眼神里,我能看得出,她还是高兴有我的陪伴,这让我在她病床前显得多少有了些分量。
已经记不清安静地坐下来与母亲聊天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每次见面总是匆匆,回老家也像路过一样,只有吃一顿饭的工夫,难得在母亲住院的日子里,能与她坐下来说说话。话题一打开,她似乎积攒了许久,终于一口气痛痛快快地说了出来,其实也都是一些生活琐事:大哥忙村上的事情,周末也总是忙着加班;二哥的俩儿子,老大都谈女朋友了;三哥做建筑图纸设计,很用心,就是眼镜度数越来越高;最让母亲骄傲的孙女考上研究生啦……她还说到最后与父亲只剩一个人时,就把这些年的积蓄包括我们平时给她的零花钱都留给我们兄妹。对这个话题,我总是不乐意听,不愿意让颇有兴致的闲聊突然黯淡下去,母亲总是插进来几句听着沉闷但是又绕不开的关于生与死的话题。
我的母亲,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对生死自然不会有更高的见解和认识。但是,村子里日常所见的生老病死,她表现得很淡定。每次说起村里谁家老人又殁了,母亲就会念叨着逝者生前种种的好,或其子孙的孝顺。我知道,那是母亲惦念逝者的一种方式,在我的理念里,那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气度与豁达的生命张力。
时光总是匆匆,陪伴母亲的日子弥足珍贵,让母亲高兴的日子总是太少太少。多么想在每天的匆匆中,让步子慢些,再慢些,像父母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时候一样,陪他们慢慢变老,让时光在陪伴中生动起来,定格为永恒与难忘。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