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向贫困户了解柴胡种植情况 豆洁亚金
“我种了12亩柴胡和5亩花椒,养了4头牛,因残疾村上还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加上产业扶贫补助和低保金等,去年收入5万元,还被区上表彰为2019年度脱贫致富标兵。”陈仓区贾村镇簸箕庄村曹广文高兴地说。在陈仓区纪委监委和村两委的大力帮扶下,通过发展产业,曹广文已于2018年摘掉了贫困户帽子,生活越过越好。
陈仓区纪委监委自2016年对口帮扶贾村镇簸箕庄村以来,坚持把产业帮扶作为帮助贫困群众建立“造血”机能、促进群众稳定增收的关键措施,全力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带领全村群众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截至去年底,簸箕庄村脱贫88户331人,贫困发生率1.57%,实现整村脱贫。发展主导产业“穷山”变“金山”
簸箕庄村位于陈仓区贾村镇北部山区,因地形像簸箕而得名,耕地大部分都在坡地上,村上缺乏主导产业,群众收入单一。2014年村上被确定为贫困村,共有贫困户94户342人。陈仓区纪委监委包抓该村后,班子成员和帮扶干部多次深入村组,察民情访民意,帮助解决生产生活难题。依据全区柴胡种植优势,区纪委监委经过多方调研,邀请专家论证,决定把发展柴胡种植确定为村上的主导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由专业公司免费向村民提供柴胡种子和技术服务,村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等服务,村民负责种植,后期由公司统一收购。
2018年,簸箕庄村建成“百亩柴胡扶贫示范园”,吸纳26户贫困户通过种植中药材增加收入。同时,大力推广“山上有林、林下有木、木下有草”的立体化种植模式,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不断激发贫困户种植柴胡、花椒、核桃的积极性。脱贫户杨灿说:“以前种小麦一亩地收入也就二三百元,现在种柴胡一亩地收入2000元……”
目前,簸箕庄村柴胡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花椒600亩。去年底,800余亩柴胡到了收获期,156户村民通过销售柴胡实现收入100余万元,带动了42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柴胡产业的蓬勃发展,绿化了山川大地,增加了群众收入,把“穷山”变成了“金山”。拓宽增收渠道“薄地”变“宝地”
去年,簸箕庄村注册成立了簸箕庄村股份经济专业合作社,共发展会员578名,争取产业扶贫资金8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建成百亩水蜜桃扶贫示范园。簸箕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永锋介绍,合作社与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签订务工协议,贫困户可在园区务工增加收入;同时鼓励贫困户承包自管自种,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联系收购销路等。
为了让群众听得懂、看得清、会作务,区纪委监委邀请科技部农业技术特派员罗全勋,为群众进行水蜜桃种植技术培训,详细讲解水蜜桃田间管理、作务等技术要领,让农户掌握了种植技术。“我流转了3亩多地,现在只要有空就来水蜜桃园务工,每天能挣60块钱,加上流转土地费,去年收入近6000元,家里的生活开销足够了。”脱贫户刘拴生笑着说。
新技术、新模式不仅改变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而且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使“薄地”变成了“宝地”。互助资金扶持“小钱”变“大钱”今年56岁的路拴科肢体残疾,80多岁的父亲患有脑梗,长期服药,且生活不能自理。路拴科正值壮年的儿子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无法外出打工,只能守在家里照顾爷爷和父亲,祖孙三代人靠种些小麦、玉米,勉强维持生活。
区纪委监委领导了解这一情况后,与驻村工作队、村干部一起商议,制订帮扶计划,多次入户与路拴科交流谈心,鼓励他家通过养牛改变生活现状。但由于缺乏养殖经验,路拴科顾虑重重,怕钱打了水漂。驻村工作队、村干部找到有养牛经验的村民,鼓励路拴科向其学习经验,打消思想顾虑。转变思想后,路拴科买了2头牛,在自家院子养了起来,并逐年扩大规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冬季,几头牛突然生病,路拴科拿不出钱为牛治病,心急如焚。区纪委监委帮扶干部知道后,及时和村干部商议,从村上的互助资金协会为路拴科贷款1万元为牛治病,解了其燃眉之急。
“去年,我养的9头牛卖了6.3万元,不仅还了贷款,一家人的生活也有着落了!”路拴科高兴地说。像路拴科这样通过村互助资金协会贷款发展种植、养殖业脱贫致富的例子,在簸箕庄村还有很多。
据悉,2018年,为解决群众产业发展资金短缺和贷款难问题,在区纪委监委大力支持下,簸箕庄村成立了互助资金协会。目前,互助资金协会共吸纳会员79人,其中贫困户会员49人,共发放借款46笔45万元,用于帮助26户贫困户、20户非贫困户发展生产,扶持养殖业、种植业等,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资金支持,使小钱发挥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