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寻梦天一阁
◎张新宇
  只有书籍,才能让久远的历史串成缆索,才能让五湖四海的人产生共鸣,才能让宇宙天地长存文明的火种,我热爱书籍,所以我敬仰用生命留存火种的先贤。
  那天我有幸到了宁波,参观了梦寐以求的天一阁,这位传说中清高的“书生”,只肯和有缘人相见。这清高的天一阁吸引着古今无数的读书人,又始终固执得像珠峰一样令人难以亲近,我也自许是个读书人,于是,在紧张的行程中抽出一下午时间,去膜拜我心目中这个文化的奇迹,这个我仰慕了多年的“书生”。建于明朝中期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它是书香的传承,是文化的地标。
  历史的风尘撵走了芸芸众生,也将解甲归田的曾任兵部侍郎的范钦赶到了八十岁高龄的生命尽头。他迈着颤巍巍的步子,在自己精心修建的藏书楼下久久徘徊不忍离去,这里汇聚了他毕生的收藏,丰富的书籍是他一生的最爱。为了避免重蹈其他藏书之家“人去楼空”的覆辙,他定下了严格的家规:只允许直系子孙登楼观书,外人及女子不得入内。又嘱咐子孙: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范氏子孙,便代代恪守着这庄严的祖训,于是,这“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天一阁木质的楼梯上响起的只有范氏嫡系子孙孤独的脚步声。
  暴雨如注,有女子渴望、幽怨的眼眸被阻隔在书楼重重的门锁之外。
  因为仰慕范家的藏书,为了实现自己幼稚的“观书梦”而毅然嫁到范家的钱绣芸,在无数个晨昏中双眼凝望藏书楼,她短暂的生命和对书籍渴求的柔弱身影深深地印在了天一阁的脚下,带着对文化的朝拜、对书籍的渴望,她年轻的生命永远匍匐在了这位冷面书生的脚下,坚韧而执着。她死去的这一夜,书院角角落落突然长满了芸草,在用生命诠释着绣芸姑娘对书楼的向往、对书籍的朝拜!而天一阁感怀于她的执念,也成全了她的执着。我感动于这样有情有义的天一阁。
  怀着虔诚的心情,我和同去的一位前辈在偌大的藏书展览间偷偷地相互拍照留了念,感伤着钱绣芸的想而不得,又庆幸着自己的想而易得。虽然这只是个赝品书籍:厚重古朴的书籍表皮包裹着厚厚的泛黄的无字白纸,但这一份古朴厚重、这一屋子凝重的书香于我这位慕名而来的访客已经是足够了。
  当年的大儒黄宗羲高亢的呼号终于震落了天一阁窗棂上经年的朱红,撼动了天一阁禁锢百年的规矩与传统。我今天能轻易地进入到这里,已是感恩幸甚至极!大儒黄宗羲小心翼翼地推动天一阁的大门,推开了藏书之家尘封的记忆,他把自己关在藏书阁中,不眠不休地翻阅了所有的藏书,从此,天一阁改变了严苛的家规,宣称“天一阁只肯和有缘人相会”。
  而我,承蒙了大师的恩典,才得以亲近这“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城里的第一地标:天一阁。我知道,正是这份对文化的尊崇与敬畏,才成就了一座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很多次,我手中翻阅书籍,嗅着墨香,体会和书中古人短暂的交流,痛苦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无助彷徨,纠结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念,陶醉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狂喜,这种种感悟只源于一个梦,与书籍终身厮守的梦。当我在天一阁中重温这个梦时,才惊觉世界的真相和人间的真理都会留存于书籍之中。
  当踏进天一阁门槛的那刻,我终于知道,我的肩膀也承载了太多先贤范钦的嘱托:请用文字为这个世界留存些清明!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