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文 化
第06版:农业农村专刊
第07版:体育周刊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吃不了,咱兜着走
节约是美德更是责任
纷纷出招制止浪费剩菜打包成为常态
少量多次配餐食按需按量免浪费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节约是美德更是责任
——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陕西省社科研究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陈亮
本报记者王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选择更加丰富了,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餐饮浪费现象,有的甚至是触目惊心、令人心痛。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哪怕每个人只浪费一粒米、一口菜,加起来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陕西省社科研究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陈亮表示,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墨子·辞过》中有言,“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古往今来,节约之风代代相传,绵延不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对食物的敬畏,从宝鸡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也可窥见一斑。
2012年,宝鸡石鼓山出土的一号青铜禁,器物呈长方体,装饰有夔龙纹与直棱纹,禁上放置商代流行的酒器组合一彝两卣。殷商时期统治阶层纵酒享乐,奢靡成风,以至于丢了天下,所以周朝开始制定严格的禁酒制度,意图杜绝商代的这种奢靡之风。而青铜禁的问世,就是为了推行此政策执行而铸造出来的标志性器物。
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中载:“饮惟祀,德将无醉。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按照当时的规定,只有在祭祀这种重要的场合才可以饮酒,且不能喝醉,并且要教导子孙爱惜粮食。实际上,减少饮酒也是节约粮食的好途径。不论是铜禁还是《酒诰》,都体现了西周对于粮食的珍惜,对于勤俭节约的推崇,而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思想也随着禁酒令传承至后世。
宝鸡的汉代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陶仓,这种陶仓是仿照当时的粮仓制成的明器。这种粮仓呈圆桶形,器表多施黄釉或绿釉,仓内放满粮食,彰显墓主的富足人生。汉代施政者对粮食问题极为重视,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应对粮食安全问题,使国家粮仓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社会稳定。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陈亮表示,一件件古代器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与内涵,警示着世人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时至今日,吾辈更要牢记和传承节约的美德,从点滴做起,一同筑起制止资源浪费的铜墙铁壁,努力使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