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夏氏(1850-1929):乐善好施传美名
  在今扶风县法门镇豆会夏家村,有一位夏氏,她嫁给了天度镇王凤岗。丈夫去世后,她一边操持家务,一边经商。由于她诚信经营,生意越做越大,积累了不少财富。富裕后的夏氏,并没有忘记乡亲们的好,她不仅关心国事,更是体念穷人,颇受大家崇敬。
  清光绪年间,有一年陕西大旱,陕西巡抚下令扶风知县召集全县捐粮赈济灾民。可是由于所需粮食太多,根本完成不了。知县就召集全县富裕的商户商量办法。由于夏氏平日里就乐善好施,为人十分慷慨,知县便在县城姓肖的寡妇家安排官员接待夏氏。夏氏却说,“不用安排,捐粮的事情我非常乐意,等你们商量好捐粮的数额通知我就好。”三天之后,知县通知夏氏签写捐粮数。夏氏得知最多50石、最少20石。她说,多捐一斗就有可能多救活一条命,这是件好事,她愿意把自己家存放的100石粮食全部捐出来。知县也知道,夏氏家里还有一家人要养活,也不是特别富裕,但是她却如此深明大义,这让他十分敬佩。于是将她送到县衙大门外,回来就训斥其他人,一个女子尚且如此,一群大老爷们还顾虑颇多,大家都应该向夏氏学习。于是其他人都增加了捐粮数额。没过多久,朝廷就赠送夏氏“乐善好施”牌匾一块。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各个地方都创办起新学,培养维新人才。夏氏了解到后,不仅倾囊资助,还将自己家两间房改成学堂,请工匠修缮了书房、宿舍,让学子们安心读书。她的这项举动被管理陕西学务的二品顶戴提学使张焕堂得知,给她赠送了“慈惠堪风”牌匾一块。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