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梅遇(生卒年月不详):兴修水利办学校
  梅遇在眉县当知县的十年时间里,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农业,从根本上改变了眉县水利灌溉设施落后和人才匮乏的局面。《郿县志》政略卷评价其:“梅知县有创义仓、开陂坝、教种植、垦荒田、广赈助、勤劝讲等十政。”
  在当知县期间,梅遇清瘦的身影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从眉县最西的斜谷一直到最东边的韦谷(今泥峪),他将眉县的山水形势、九河利害、村落实情、百姓疾苦都牢记心中。
  他了解到眉县虽有九河分布,但是灌溉只能到达河两岸不远处的沙砾之地,稍微离河远的村落和田地就很难得到河流的滋惠。每次天旱时,梅遇都心急如焚。经过对眉县山水的考察,他筹划起让河水之利造福百姓的蓝图。
  1667年春,眉县大旱,梅遇带着13人顶着炎夏烈日,多次到斜谷关内勘察水源、水情、地形、地貌,同时组织山外36个村的百姓,战酷暑,修水利,筑新坝,拦河引水,开新渠,复修旧渠。渠水流程百余里,灌地千余顷。直到如今,这些堤坝水渠,还发挥着作用。
  如今,坐落于鸡冠石边的小亭子及上面“梅惠渠首”几个大字就告诉着人们,这就是当年梅遇拦坝修渠、惠及百姓的“梅公渠”渠首。
  梅遇还根据沿渠百姓常为用水起争执的情况,提出规定“宁曲以上的近村渠水,为居民食用水,不准灌田;宁曲以下,用水可灌坂下田”,并严令沿渠各村自觉做好经常性渠道维护修缮。宁相渠的复修、扩修,使金(金渠)宁(宁渠)平原百姓的生产生活用水有了保障,农业连年丰收,物产丰富、人口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新兴的集镇——金渠集市。几年间,梅遇陆续又组织对凤泉、横渠、西硙等河流泉渠进行了疏浚治理,使之为百姓造福。
  除此之外,梅遇还主抓教育。当时眉县地方学校破败,梅遇上任前30余年没出过一个举人,在明末至清顺治年间,无一贡生。梅遇说:要办学,眉坞大地要有更多的学校!他带头捐俸办学,在他任职的十年里,眉县教育搞得风生水起,张载故里重现崇经论道之风,有一年省上四次会试,竟有五人考中举人。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