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体育周刊
第05版:副 刊
第06版:文 化
第07版:本市新闻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那些年的兵哥哥
脱不掉的军装穿在心上
心中的军装永不褪色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绿色情怀润墨香
载歌载舞庆八一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赵太国1976年入伍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本报记者张琼
1976年2月,在四川省南江县小河乡朝阳村下乡的19岁小伙子赵太国参军了。当年南江县有1000多人参军,参军入伍是许多青年的骄傲,但对赵太国来说,选择参军还有一份父辈传承。
赵太国的父亲17岁参军,是红一方面军一军团里一名骁勇善战的侦察科长,曾从1934年湘江血战的死人堆里爬出来;母亲19岁参军,是红四方面军总部女子连的一名排长,参加过长征;家中三位姐姐也都嫁给了军人。成长在军人之家,赵太国自小就喜欢听父母讲长征故事,心里便埋下了参军的种子,他要像父母一样做一名优秀的军人。赵太国收到入伍通知书后,父亲支持他,给他送了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母亲高兴得直抹眼泪,给他做了一桌子好菜。两位老红军送儿子远赴边关后,没有因家事或患病打扰过儿子一次,写信总是报喜不报忧,即使在病危临终前,也不肯影响儿子在部队的工作,选择了隐瞒,未见儿子最后一面。
“有国才有家!”“爱国也是爱家!”带着父母寄托的家国情怀,赵太国立志当一名好兵。起初,赵太国在甘肃酒泉当边防兵,负责酒泉基地的保卫工作。当地人说边防兵是“三乎军人”:黑乎乎、傻乎乎、老乎乎。为何?因当地风沙大、紫外线强,长年累月巡逻防卫,战士们被晒得又黑又显老,并且日常工作接触不到外人,性格显得有些内向憨厚。入伍不久,赵太国写下一首诗,诉说他的军人情结:
我远离了家中的母亲,走近了祖国母亲/我远离了家门,走近了国门/我愿用边关军人的绿色,描绘祖国的和平安宁/我愿在大漠边关,奉献自己的青春。
这首诗不仅在新兵连广播里播出,还在《人民军队报》刊出。赵太国许多个“第一”都与军人有关,第一个人生选择是当兵,第一本书写的是边关军人,退休后第一件事是重走长征路。赵太国当兵28年,随部队分别在酒泉、张掖、宝鸡、张家川县、清水县等地工作生活,后来在宝鸡退伍并定居。
2004年,赵太国退伍了,经过一年的体能训练和准备,赵太国背上背包开始重走长征路。2005年4月1日,赵太国从长征的起点瑞金出发,走过五岭、越过湘江。在他即将穿过彝海时,几个彝族孩子迎面跑来,抢过赵太国的包,要为他当向导,告别时,孩子们还送给赵太国月饼、荞面馍馍,嘴里念叨着“红军瓦瓦苦(万岁)!”此时,赵太国仿佛进入到父母讲述的长征往事中,当年衣衫褴褛的红军,并不孤单啊,这种感触不禁让他红了眼眶。翻越了夹金山,走毛儿盖草地时,赵太国熬过了绝粮的生死考验,走出草地,最终成功到达延安。
重走长征路时,赵太国曾背靠墓碑为烈士彻夜守灵,深切地感受到了父辈们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精神。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