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富有传奇色彩的秦人崛起
辛怡华
    关山草原饮马池张琼摄

  秦人的崛起与宝鸡这片热土息息相关。
  从公元前762年秦文公率兵东猎陈仓,到公元前349年秦孝公迁都咸阳的四个多世纪里,秦人活动的中心舞台就在今陕西宝鸡一带。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秦经历了一段由弱到强的创业过程,为后来统一六国、建立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国,打下了坚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基础。
  大秦王朝创立的一整套国家体制、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构建的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具有强悍的生命张力、坚韧的抵抗力和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是中华文化不朽的灵魂。
  两千多年前,虽内部整合激烈、强大外敌侵扰、意识形态较量、各种文化渗透,但都未能撼动中华民族的根基。“祖龙魂死秦犹在”,秦帝国虽死,死的是帝王,不亡的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文化血脉里的秦汉雄风。
  秦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无纪年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襄公)、秦国时期(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0年)、秦帝国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人立国前曾长期居住在陇山以西,偏居一隅。经过襄公、文公父子两代人半个世纪的努力,秦人得以立足于“汧渭之会”,其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周故都周原一带,从而确立了他们在渭河平原西部的统治地位。
  德公迁都雍城后,秦人占据了泾河流域和渭河平原,秦因而得以迅速兴旺发达,为其子孙后世饮马黄河奠定了基业。春秋时期,名将辈出,大才如云。当时人才大都愿意投奔最发达的齐国,而秦少有人问津。只因秦穆公实施唯才是用的政策,才改变了这一局面,任用外贤也成为秦国的传统。
  秦与强晋长期争战,但秦国的势力,始终不能立足于黄河以东。于是,穆公便把国家发展战略,转而向西。穆公对西戎的征伐,不仅巩固了后方阵地,而且也使秦的疆域大大扩展,并从物力、人力上壮大了自己,增强了秦争雄天下的实力。同时,秦人先进的文化,对促进戎狄族与华夏族融合具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穆公打拼出来的辉煌,随他死去,转瞬即逝。尔后,约两个半世纪,秦国陷入内忧外患的窘地。与东方诸国相比,秦国是比较落后的。秦国因为没有进行过大的社会改革,旧奴隶主贵族势力强大,他们垄断政权,干预君位的继承,致使国力衰弱。各诸侯国视秦为“戎、狄”,不让秦国参与会盟。
  战国以来,强力竞争,是其时代精神;强势生存,是其生存法则。铁器出现、井田制动摇、天子权威削弱、新兴地主与士人阶层涌现,使整个社会处于剧烈变化状态。这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大转型的时代,变法、彻底刷新自己,成为每个诸侯国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
  公元前361年,满怀一腔热血的商鞅来到秦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变法图强之举在秦国大地轰轰烈烈地展开。旧制度崩溃了,旧文化破坏了,高山塌陷,深谷为陵。变法使得秦国国势蒸蒸日上。秦国也在对外战争中,开始转败为胜,从此,秦开启了统一中国的新纪元。
  秦人早先来自东方。他们既有海岸民族丰富多彩的幻想,又有游牧民族强悍骁勇的性格;尚武事功的动态文明同重农务实的静态文明相结合,形成了尚耕战、崇进取的文化体系;而建功立业的事功意识普泛化,使之成为秦社会运作的灵魂和杠杆,升华为秦民族的精神支柱,对秦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时,地主阶级正处于上升时期,而秦国法律的内容含有一种朝气蓬勃、富于进取的革新精神。秦国的制度导向和意识形态的渗透,造就了秦政坛上的一个个风云人物,他们不仅留下赫赫功业,也展现了积极进取和建功立业的精神风貌,使后人从中触摸到秦民激越的历史脉搏,领悟到秦军所向披靡的深层奥秘。
  秦民并不是一个只知征战的人群,他们也曾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还有缠绵悱恻,其文学表现形式主要是诗歌,如《诗经·秦风》《石鼓文》。诗人借山借水,抒发心中情怀,咏怀山川秀美。
  在汉字发展史上,《石鼓文》上承金文、下启小篆,被称为石刻之祖。石鼓文化表现了秦人张扬、自信、洒脱的君子气象,展示的是秦人开拓、称霸、一统中原的志向。以石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潮流,从此开启。秦嬴政统一中国,每巡行一地,都要刻石勒功、宣德昭志。汉唐以至明清,石经、碑志、摩崖石刻、石刻造像……流布中华大地,焕发着石文化的特有光辉。
  ……
  秦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春秋战国,吸纳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残酷的生存环境又迫使他们趋同于戎狄民族,地域偏见少、宗法思想淡漠,形成一种与中原民族迥异的文化气质。
  每当我们回首秦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为它能够在春秋战国诸侯中脱颖而出而感慨,为它横扫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震撼。秦人是怎样的人群?他们是如何在荒芜中崛起的?让人不禁想沿着秦人走过的道路,去探究那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