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wuwu”周原 礼乐之都
成宗田
  
  国家考古学泰斗、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给他曾工作过的这块名叫周原的大地作出最简练、最准确的评价:“wuwu周原,礼乐之都。”周原人在扶风县召陈村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的右侧,筑起一道屏障,把李教授这八个字复制在上面,成为游人在此留影的亮丽风景。
  “wuwu周原”出自《诗经·大雅·绵》,原诗是“周原wuwu ,堇荼如饴。”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古公亶父发现周原的土地十分肥美,把苦菜种下去,也长得像麦芽糖一样甜。
  李教授的八字评语,前四字是从自然环境方面赞美周原,后四字则从政教方面赞美这块土地上的周朝,他们为政以德,礼让当先,勤政爱民,社会安定和谐。都指京都,即今之扶风法门、召陈、岐山京当一带,是当时周朝的京畿之地,故称都。礼指的是什么?礼既是维系周朝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也是处事做人的准则,人们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当然也是周统治者的施政理念。孔子非常欣赏、赞美这种理念,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对践行这种理念的优秀政治家周公姬旦更是钦佩不已,孔子常常梦见周公。所以我们说周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源头,周原自然就是儒家学说的发源地。
  周人的礼让,成为后世人化解各种矛盾首选的、正确的办法。也可以说周人的礼让,给后来人作出了榜样。可不是吗? 
  《史记·周本纪》里有周人礼让的故事:周文王治理周原,实行德政,人民安居乐业,诸侯都来请他裁决不平之事。虞国、芮国之人有土地纠纷不能决断,就去周原。入周原,见耕者皆让地畔,民俗皆让长者。虞、芮之人见到这一切,都很惭愧,互相说道:我们所争,周人所耻,我们去干什么?去,只能是自取其辱而已。于是他们回去自己通过礼让,解决了争端。这件事在《诗经·大雅·绵》里也有表现:“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虞芮之争平息,是文王的仁德促成的。)”三千多年来,国人反复讲述着这个故事,歌颂周文王的仁德,弘扬这种礼让文化,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为什么说礼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呢?儒家文化认为,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论语·学而》里有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禽问他的同学子贡说,老师到了这个国家,就知道了这个国家的政事,是他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子贡说,老师靠的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他老人家这种得到的方式,恐怕是不同于别人吧。儒家还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种善良的本性从四个方面表现了出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就是儒家学子们说的“人心向善的四端”。
  由此可见礼让是礼的开始。这种礼在周原大地上已存在数千年,我们周原人为此而骄傲。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