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麦收更迭曲
◎刘巧玲
  艳阳高照、麦浪翻滚,联合收割机飞速旋转,麦秆齐刷刷倒伏。转眼间,秆粒分离,麦粒入袋,打碎的麦秆铺在田地,变成肥料滋养土地。一体化的现代化设施,高效、环保。
  望着这欢欣鼓舞的收割场景,我心绪跌宕,儿时麦收的场景历历在目……
  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集体劳作,到了麦收时节,社员们早早起来,磨好镰刀,取下背棍、绳子,套好车子……吃完饭,赶着时间去抢收,弓腰、挥镰,挥汗如雨。麦子一把一把割下,集成捆子,然后用一根一头尖的背棍把麦捆子串起来,用绳子捆结实,背到路边……
  我八九岁时,为了帮大人减轻负担,学着背麦捆挣工分。我蜷着腰,弓着背,将吃奶的劲都使上,但个子太矮,串起的麦捆比人高,还没站稳,麦子就从头上翻过去了,人也跟着翻跟头。几次三番,累得精疲力尽,身上被麦茬划出一道道血痕,被汗水一浸,疼痛难忍,那时才真正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从此也养成了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把麦捆好不容易背到了路边,还得装上架子车运到场里。那时路况不好,稍不留神就翻车,麦捆撒落一地,又得重装一次。终于将麦捆拉到场里晾晒起来,可夏天的雷阵雨说来就来,刚才还是艳阳高照,顷刻就大雨如注。麦田收割的人不得不急急忙忙往回赶。把晒场的麦捆垒成摞子,等天放晴了再晒。
  该碾麦子了,天不亮社员就都起来了,把牛赶到山里喂饱待用。碾麦子时社员又把麦捆摊晒在场里,给牛嘴套上笼嘴,牛身后套一个硕大的石碌碡,由一个人牵着绳子。牛悠悠地转着,一圈又一圈,即便是用好几头牛同时碾,一天下来,也干不了多少活,耗时、费力。一场夏收下来,得忙半个月。遇上连阴雨,麦子出芽了,一年的收成就泡了汤。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赶上土地承包制,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那时大姐出嫁,姐夫家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令村里很多姑娘艳羡。
  麦收季节,当地讲究“麦上场,女看娘”。远嫁在外的大姐遵循传统习俗,用拖拉机载着自家蒸好的雪白大馒头,再兜上成筐成筐的蔬菜、水果回家省亲。姐夫开着拖拉机来碾场,拖拉机冒着浓浓黑烟,“突突突”一圈又一圈地碾,机器代替人力,省时省力,一个中午,就把好几亩的麦子碾完了。收工了,拖拉机拉着大麻包小口袋的麦子满载而归,很喜庆。
  后来有了打麦机,用电带动机器,打麦的速度大大提高了。打麦机每天可以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只听“嗡”的一声响,成捆的麦子就从机器的这头冲到那头,麦粒就直接装进了口袋,免去了碾场、扬场等辛劳,工效极大地提高了。
  随着时代更迭,高科技、现代化的联合收割机取代了人力,能够一次完成收割、脱粒、分离茎秆、清除杂物等诸多工序,收麦子的流程也越来越快捷,笨拙、原始的人工操作逐渐被淘汰。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劳动人民,享受着太平盛世的轻松、富庶,幸福的花儿在每张脸上盛放……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