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克强摄 六月初,关中平原夏收第一镰已经开始,借着周末休息,我回到岐山老家帮父母夏收,这是参加工作以来每年必干的一件事。
天刚微亮,村子里已人声鼎沸,“算黄算割”在村子的上空也凑着热闹盘旋啼叫着,沉寂了半年的村庄又喧嚣了起来。
夏收和春节对于农民来说同等重要,无论你在哪里工作、生活,夏收时节都得回到生你养你的村子,帮助父母抢收抢种。这早已是这个小村子约定俗成的习惯。
夏收时节,农民的一日三餐再简单不过了,往往都是一顿饭吃一天。母亲凌晨四点多起来就在大锅里煮了一锅大苞谷糁,又在电饼铛里烙了几个油饼,这就是全家老小全天的吃食。夏收时节,“老天爷”变脸比翻书还快,农人为了赶上割麦的“好日子”,吃饭、睡觉都是凑合。
早早吃过饭,父亲和二哥就出去找割麦机了,母亲将孩子们安顿好,又把父亲早早从阁楼上拿下来的麦耙、推耙、扫帚等工具集中在一块,做好“接应”工作。直到下午两点,二哥找的拉麦车才缓缓从坡下上来。此时,太阳异常毒辣,下面煎烤,上面暴晒,水泥地被晒得滚烫滚烫,脚踩在上面感觉像被架在火上烤一样。
二哥负责运输,一车一车拉到晒场上,满脸是汗的母亲询问着地里的情况,脸上不禁露出丰收的喜悦。“赶快拉麦,趁着现在天气好。”母亲忙着将麦堆推开,还不忘吆喝我和二嫂。我们三人分工明确,推的推、拉的拉、扫的扫,没一会,鞋底就沾上了一层厚厚的麦衣子,硌得人很不舒服,只能脱下鞋子在路牙子上刮去麦衣子,再继续干活。
自从开始了机械化收割,夏收中最累的活就是晾晒麦子了。最毒辣的太阳,最空旷的场地,这就是夏收时农人口中的“好日子”。
下午四点左右,天突然变了“脸”,给人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偶尔还从远处传来几声雷鸣。瞬间,晒场上像是炸了锅似的,男女老少拿扫帚的、拿推耙的、装袋子的、盖彩条布的,七手八脚,你帮帮我、我帮帮你,忙成一团。
“轰隆隆”雷声离得近了,还吹起了大风,好像在提醒人们再快些。几声雷后下起了雨,雨滴挺大,打在人身上还挺疼,掉在农具上会发出很响的“嘣嘣”声。
此时泥土味、麦香味混为一起,沁人心脾,让我不禁想起童年跟着大人在麦场抢收的情景,真想停下来,闭上眼好好回忆,好好感受这人间烟火味。
“大雨来了,赶快收麦!”不知谁一声大吼,把我的思绪拉回了现实,只能不停地抡起手中的工具,也顾不得弄脏了衣服,顾不得装袋子了,和家人拉着彩条布盖在成堆的麦子上;为了防止被风刮起,又搬来石头压住彩条布的四角,确认保险后,这才跑到路边的树下避雨。
雨水打在彩条布上溅起水花,不一会儿凹处就积下了雨水,再看看地里待收的麦子,在雨水的冲洗下头更低了。
半小时后,大雨变成了零星小雨,慢慢地,头顶的那朵黑云不见了,雨停了,风也停了,太阳出来了,东边天空挂着一道彩虹。看着一堆堆麦子,父亲欣慰地说今年的收成还好保住了。
夏收时紧张的节奏要持续一周左右,割麦容易晒麦难。等麦子全部晒完归仓,大家才能松口气,用新麦做些吃食犒劳自己,同时也是庆祝丰收。
年轻人又陆续离开村子,出去继续工作,村里的老年人,没事了去麦田里转转,捡些麦穗。遇到老乡调侃,便笑着说:闲着也没事,捡捡麦子,给孙子换西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