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第04版:文化周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综 合
标题导航
|
沉醉在麦香里的民俗
吃口新麦尝不尽丰收的喜悦
蚂蚱笼笼耍不完田野的乐趣本报记者张琼
麦秆作画看不够乡间的故事
西府农谚说不尽耕种的苦乐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吃口新麦尝不尽丰收的喜悦
本报记者张琼
6月9日,凤翔人宋娟利经过4天紧张的劳作,家里6亩麦子已收获完毕。看着院里晾晒的麦子,宋娟利感慨:“今年麦子丰收了!”要想知道这新麦香不香,吃回新麦就清楚了。
近几年,宋娟利家人都在城里打拼,麦子晒干后,一部分被卖掉,不管卖多少,总要剩一些新麦待家人回来吃。家人团聚,用新麦面烙个锅盔、做顿臊子面、蒸笼馒头,细细咂摸今年的麦子筋道不筋道、香不香,麦香萦绕舌尖,这对农人来说就是最好的回馈。
宝鸡人爱吃面食,吃新麦的习俗在宝鸡许多地区留存,形式不一而足。有的家庭把面条捞出来,浇上汤,人不急着吃,先要去门前泼汤,再敬一敬先人和土地;有的家庭会把新蒸的馒头分享给左邻右舍,一起尝尝新麦的滋味……
山里麦子要比平原地带麦子晚熟,凤县人刘珍家里的麦子还没熟透。她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新麦打下来晒干后,挑个红火日子,把麦淘洗干净、晒干。丈夫背着一袋麦子赶去村里磨坊,细细磨一袋面。刘珍把面发好,抹点油,做成花卷蒸馍,放在笼笼里,一般是12个蒸馍,象征12个月份。准备停当后,夫妇俩提着一篮子蒸馍去走亲戚、送新麦。那时候,山区麦子产量不高,新麦面馍是个好吃食,就像现在人拜年手里的“礼当”一样,大家都稀罕。夏收结束了,亲戚们吃着馍,聊聊家常,问问收成,分享丰收的喜悦。
在刘珍印象中,到了21世纪,村里再也没有人提着笼笼送蒸馍了。不过,吃新麦的风俗仍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刘珍所在村庄有端午节“送圈圈”的风俗。端午节前,刘珍用新麦面蒸两个环形的圈圈馍,馍上用竹签固定着各种小花馍:小蝌蚪、小青蛇、葡萄、小汽车、菊花、辣椒……染上色,蒸熟。到端午节前一两天或当天,刘珍提着“圈圈馍”分别送给孙子和外孙,孩子们拿着花馍端详玩耍。环形圈圈馍被切开后,分送给乡邻亲友,新麦馍片蘸着蜂蜜吃,格外香甜。
“现在,小娃娃别说吃蒸馍了,连面包都吃腻了,对年轻人和小孩来说,吃新麦没啥触动。”刘珍说。确实,现在和过去相比,宝鸡人吃新麦的习俗已变化,心态也不同,过去人们吃新麦的习俗更为隆重,心情也更为喜悦。因为过去粮食稀缺,好不容易盼到新麦归仓,吃到嘴里,自然分外喜悦。如今,家家户户不愁吃,缺少了充饥饱腹的渴望,吃新麦的喜悦也被冲淡了。而这种吃新麦的变化,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变化,证明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