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交警之窗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千年的仰望
读家频道为读者安家
用诗文助力乡村旅游
扶贫纪实《初绽的笑脸》付梓
诗集《雪菊花开》出版
《张三丰史话》面世
《论语通俗解读》上架
静听百鸟鸣
手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千年的仰望
◎王红霞
古往今来,历史的尘土掩埋了多少春秋往事。而燕伋,以衣襟撩起的土堆,却筑起了让后辈世代仰望的精神高地,矗立起了华夏尊师重教的文化象征,在历经两千五百余年的岁月淘滤后,依然被后世尊奉敬仰。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恋人间的爱情相思数不胜数,亲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也屡见不鲜,但一个学生对恩师的思念,如燕伋这般虔诚执着者,细数历史,不知还有几人堪比?燕伋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西秦大地上孔子的唯一贤徒。
我是土生土长的千阳人。记得第一次登上燕伋望鲁台,是三十多年前在千阳中学上初中时的一个教师节。尽管教语文兼班主任的景老师神采飞扬地给我们讲了燕伋“三次赴鲁”“铁肩道义”“路不拾遗”等很多典故,但当看到眼前只有一个大土堆,旁边立着一通石碑时,难免失望。彼时年少轻狂,竟暗笑燕伋傻到迂腐:就靠衣襟撩土筑起的土堆,怎么可能望到遥远的曲阜?而他,竟然还能把这个举动坚持十八载。气喘吁吁的景老师站在这个长满荒草的土堆旁,向我们深情讲述58岁的燕伋第三次赴鲁,在曲阜陪老年丧子的孔子度过了四个春秋,在孔子去世后,他又服丧三年的故事时,我分明看到,当了一辈子教师已经谢顶的景老师,厚厚的眼镜片背后有泪花在闪烁。
懂得当年景老师眼里的泪花,懂得尊师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是在我年岁渐长以后。初中一毕业,我就离开了家乡。每每向外地的朋友介绍起自己的家乡,总少不了颇有几分自豪地亮出燕伋这张名片。燕伋一生三次赴鲁,前后一共十七年,成为孔子衣钵的重要传承人之一。唐封他为渔阳伯,宋封他为汧源侯,明追称他为先贤燕子。
“兴国必先贵师,兴人必先强师。”孔子的“以道育人、以德化人、以术授人”的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三个层次。燕伋对恩师孔子的痴心追随,就是对真知和道德的执着追求。而我们今天对于燕伋的怀念,其实早已超越甚至忽略了燕伋在鲁国十七年间参与编撰中国古代智慧与文化结晶的史实,而是更多地选择铭记他在家乡设坛教书的历史,尤其是撩土筑台、望鲁念师,使他从七十二贤中卓尔不群地成为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道德典范。
最近一次对于燕伋的拜谒,是在庚子年的暮春周末。如今的燕伋望鲁台已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系列景观:肃然而立的燕伋汉白玉雕像,新建的大牌楼、思师亭、尊师亭、启文坛、燕居宇、燕伋塾院,从这些为纪念燕伋而颇为用心修建的人文景观中,能明显感受到家乡人民对燕伋精神绵延不断的敬奉与看重。这种对燕伋精神的弘扬,我不由得想起一个词:坚守。
坚守就是用心守住那些生命中不应该丢弃和流失的东西。行走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事情是值得我们孜孜以求的,总有些人是值得我们崇尚敬仰的。从小到大,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演绎着价值观念的更替故事。我们寻寻觅觅、上下求索,有的迷失在无序的价值轮换里,有的则不悔地坚守着自己所尊崇的价值追求。经过悠悠岁月的沉淀过滤,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下,依然有这么多人坚守对燕伋精神的敬仰追随,这是大浪淘沙后燕伋的后人穿越千年的价值选择、道德追求和精神仰望。
坚守的意义在于对得起天地良心,当所有的坚守背后都有精神仰望做支撑时,那该是一个多么有序的美好人间。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