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宝鸡的塬
◎王国庆
  在古诗词中,“塬”出现的频率很高,“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等不胜枚举。这里的“原”与“塬”是相通的。
  故乡宝鸡在地形上整体呈西、北、南三面环山,东面一个大开口这样一个特征,地势北高南低,北边是一排排的黄土隆起的大土堆,家乡人称为“塬”。细数宝鸡大大小小的塬,有马家塬、贾村塬、蟠龙塬等等。塬下望塬上,总感觉崎岖陡峭不方便,其实塬上是很开阔平坦的,当你真正地上了塬后,你会发现,塬上比塬下还平坦、还开阔。长年生活在塬上的人,也都被赋予了塬上的一些自带的特征。
  塬上的人纯朴、大方
  记得有一次,带一位从西安来的朋友到塬上去逛,中午在一家农家乐吃饭,朋友觉得端上来的油饼非常好吃,便想着带点回去给家人尝尝。问了经营农家乐的乡亲,他说油饼要现烙,得费时间等一会。
  我和朋友便到门口去等着,我们看到有一小片地里种着绿油油的小青菜长势很好,很是喜人,朋友便紧紧盯着。我说:“怎么了,没有见过青菜吗?”朋友说:“青菜当然是见过,但是这么多年了,还没有见过这么绿、这么新鲜的青  菜,隔着空气,闻着就香。”
  我看朋友这么“憧憬”青菜,便给正在干活的老乡说:“你这菜咋卖呢,我能买点么?”没想到老乡对此“不屑一顾”,说道:“还买啥呢,都自己种的,又没啥成本,自个又吃不了这么多,随便拔去。”说完,嘴里的长旱烟一吧嗒,锄头一抡又开始锄地了。我和朋友拔了一点,朋友说少拔点,虽然人家让咱呢,但也都不容易。
  等我们回到农家乐时,油饼也刚刚烙好,经营农家乐的乡亲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时间有点紧,烙得不太薄、不太到位,你们给十块钱对了。”这么一大份才十块钱,朋友说:“你要收够,不要赔了。”乡亲笑着说道:“赔不了赔不了,都自己种的麦、磨的面……”
  在回来的路上,朋友说,你们宝鸡人真实诚。我说,宝鸡人实诚,宝鸡塬上的人更实诚。
  塬上的人粗犷、豪迈
  我在内蒙古上的研究生,上学之初,和班里的同学在外边一起聚餐吃饭时,有个同学不仅说话声音大,而且吃着吃着就要唱歌,时间一长,确实发现氛围很浓烈。和他了解了一下,内蒙古的牧民每天眼里看到的都是一望无垠的草原,心里很舒展,走路时、干活时、吃饭时,都不由自主地就会哼唱起来,给人一种很畅快的感觉。也许和这种地形情况类似,宝鸡塬上的人也有一些类似特征,表现为粗犷、豪迈。
  塬上的人在说话的时候,明明两个人离得很近,但嗓门声音却很大,而且两人说话时唯恐对方听不到,两个人之间说个话,周围的人也就都听到了。同龄人之间称呼对方也不是尊称,而是以他叔、他姨来代替;吃饭的时候也不在家里边坐着吃,而是老碗一端,跑门口去蹲着吃;走路的时候也是迈开腿大步伐地向前走,有时候走着走着竟成了一路小跑,好像后边有人赶似的。睡觉的时候呼噜声也是很大,在塬上寂静的夜晚,躺在自家炕上睡觉打呼噜,可以说是“肆无忌惮”,大到站在院子里都能听得见,这绝不夸张,是由于干了一天的农活太累的缘故。
  塬上的人勤劳、善良
  我的老家在眉县农村,父母每年来宝鸡都要在我这住一段时间,每次来后,总觉得在超市买的面粉不筋道,让我去蟠龙塬上买小麦自己磨面吃,说是塬上的麦吃着喜人,磨的面粉白,揉的面、擀的面吃起来口感好。
  父母说塬上地势高、光照强,小麦都能熟到位;再者塬上的人在晒麦的时候不打盹、不偷懒,该晒两天、绝不晒一天,晒干装袋子的时候,都要一锨一锨扬得干干净净才装袋。总之,塬上产的麦就是好吃。这是长期形成的一种口碑效应,不做宣传、不打广告,不管离得有多远,地处多偏僻,好就是好,全靠着口碑宣传。这也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你不糊弄生活,生活也就不会糊弄你。”
  塬上是平坦的、开阔的,塬上的生活是朴素的、沉静的,生活在塬上的人是善良的、大方的、豪迈的、勤劳的、勇敢的。只有天长地久由大自然高高垒起的厚土上才能培育出这样的人们和造就这样的生活。正如陈忠实先生所说的:“水深土厚,民风淳朴。”
  (作者系金台区作协理事,本土文化、民俗爱好者。)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