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重温年俗记住乡愁
◎李福蔚
  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春节过大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是炎黄子孙的踪迹,更是中华儿女牵挂的乡愁。
  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决定了定居生存,长此以往,便积淀起重团圆聚合而非分散离别的意识,孕育了厚重的家族观念和乡土意识。过大年,正是对这种意识观念的大展演。
  回家过年,阖家团聚的人情世故
  最能体现中国人团圆心结的节日就是除夕,就是一年中最后一天,叫“大年三十”,即所谓“月穷岁尽之日”。在岁末来临之际,中国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回家过年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古今如此,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交通多么拥挤,一定要从四面八方赶回父母身边,全家团聚,吃一顿年夜饭,给过去的一年打一个大团圆的句号,并用这个大团圆的句号作为新一年的开始。讲究人情,必须盛大;讲究世故,皆大欢喜。
  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的人伦情怀
  中国人有很强的传统家族伦理观念,重视血缘联系和亲族情谊,追求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春节最重要的交际活动是拜年,拜年有三种类型:一是同宗族拜尊长,二是亲族之间拜访,三是朋友之间互相拜访。
  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赏赐晚辈压岁钱和礼物,这种一拜一赠、一礼一馈的来往礼赠,长幼等基本人伦关系与相关的道德规范得到重新确认。人伦关系得到重新确认,也是自然人成为具有文化意义的人的确认,这也是异国他乡的海外华人坚持过春节、再次证明自己是一个文化上的中国人的确认。
  热闹狂欢,张扬自我的生命活力
  怕冷寂、好热闹是人的性格中的一大特点。从“祭灶”后闹年锣鼓敲响开始,到年货市场、社火游演和正月十五的观灯闹元宵,始终呈现着热闹的“年气”。叫卖声、锣鼓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人们一扫日常生活中的劳累状态,一个个笑逐颜开,做好吃的、穿新衣,尽情欢乐,甚至参与社火、秧歌,戏曲表演,在众乡亲面前一显身手,玩出“真我”的味道。
  在普天同庆的节日里,寻找愉悦、洒脱的生活情趣,使人的生命活力得以尽情张扬。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河水开冻、草木拔节、虫鸣鸟叫,在勃勃生机令人喜悦的时令中,呈现出生命的喧哗和热闹,闹出个春天来,闹出个红红火火的新一年。
  重温年俗,记住乡愁的历史记忆
  春节期间的各种过年的民俗事象,称之为“俗套”。俗套,是节日里人们创意和安排而积淀的一系列规范行为的准则程式。
  周而复始的年节使这些俗套世代相传,承前启后。如,逢春节回家过年的团聚、吃年饭、守岁、说年、团拜、祭祖和走亲访友等俗套是春节的重要内容。这些俗套在年节循环的周期中重复、层积、叠加,强化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只要你是这个民俗文化圈中的一员,就得按约定俗成辈辈遵循的习惯办事,如若违反或忽略,就被认为是“失记”或“失礼”。这些俗套说它是人类生存的方式也罢,说它是一种“枷锁”也罢,但却能使你的日常生活情趣盎然、有滋有味,并留下永恒的怀念,永恒的乡愁!
  (作者系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宝鸡炎帝周秦文化研究会理事、宝鸡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宝鸡民俗博物馆特邀顾问。)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